65岁吴铁城吃过晚饭后随即暴亡,家人:蒋介石当众骂他老不死的

分享至

1953年11月19日,65岁的吴铁城死了。

据他的身边人回忆,吴铁城退居台湾后,终日沉默寡言,去世前的晚上更是因和蒋介石的激烈争执,遭到了当众斥责,精神备受打击。

吴铁城死后,舆论哗然。

作为早年追随孙中山,中年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晚年退守宝岛的"铁老",吴铁城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着实可悲、可叹!

那么,吴铁城是谁?他为何会和蒋介石发生争执?他的死,又是否另有隐情呢?



孙中山的助手

吴铁城,江西九江人,原籍广东香山。

值得一提的是,吴铁城和孙中山同乡的身份,也为他日后能够在国民党平步青云,提供了契机。

幼年时,吴铁城并未进入传统的私塾,死读经书。而是由他的父亲,延请名师教授经史和英文,长大后又进入了九江同文书院深造。

和宋子文、宋美龄类似。如此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不仅让吴铁城极为熟悉了传统文化,又拥有了近代文人所需的表达能力。

1909年,21岁的吴铁城结识了赴九江任职的同盟会会员林森。

在林森的影响下,吴铁城加入了同盟会,还和林森共同设立了"浔阳阅书报社",以传播新知识为名,秘密开展反清活动。

而借着他父亲在商会的地位,吴铁城也顺利的联络了新军官兵和帮会力量,将反清思想,迅速扩散到九江各个阶层。

此时,吴铁城满怀救国的理想,行事果敢决绝,没有丝毫不良做派。

武昌起义不久,吴铁城就抓住有利时机,他策反了九江新军标统马毓宝,当众宣布独立,使九江成为了全国较早响应武昌起义的地区。

而在九江军政府成立后,吴铁城又受邀出任总参议,全面负责军事相关的民事工作,可谓是春风得意。

此后,吴铁城还以江西代表的身份,赴南京参加临时大总统选举。也正是此时,吴铁城见到了孙中山。



得知吴铁城是他的同乡且年少有为,孙中山当即决定将吴铁城留在身边。由此,吴铁城从地方上的革命头脑,摇身一变成为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事实上,追随孙中山的十余年间,尽管吴铁城历经风雨,可他却始终不离不弃。

宋教仁遇刺时,吴铁城受到孙中山的派遣,前往江西催促李烈钧,起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又不得不逃亡日本。

而在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时,吴铁城又率先加入,并前往美国檀香山主持党务,抨击袁世凯的野心。

即便,在遭到袁世凯的通缉时,他也毫不退缩。

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吴铁城则积极响应,出任大元帅府参军,全程参与护法运动。

此后,他又和孙科前往香港策应粤军回师广东。

在讨贼军总指挥朱执信遇害时,吴铁城更是临危受命,联合陈炯明、许崇智驱逐桂军,成功收复了广州。

可以说,在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前,吴铁城对于革命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黄兴、蒋介石等人。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格局发生了剧变。而敏锐的吴铁城,也做出了重要的抉择,拥蒋"反共"。

事实上,在当时担任广州警察局长的吴铁城,已逐渐显露了右派倾向。

据记载,他得知有人意图加害国民党左派廖仲恺时,竟故意撤去了党部大门的警卫,间接导致了廖仲恺在党部门前,遇刺身亡。

可以说,廖仲恺遇刺是国民党左右派分裂的导火索,而吴铁城则通过如此卑劣的手段,彻底倒向了蒋介石的阵营。

1926年3月,吴铁城又积极参加蒋介石策划的"中山舰事件"。他扣押了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的党员,解除了苏联顾问团卫队的武装。

然而,吴铁城的投效,并未换来绝对的信任。

当时,蒋介石担心吴铁城的势力过大,难以控制,对他仍有戒心。

因此,蒋介石随意找了个借口,就撤去了他的警察局长职务,还将他扣押在虎门横档炮台,直至半年后才释放。

不久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吴铁城嗅到了时机,他全力拥护蒋介石,积极促成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合流。

也正是凭借着如此"功绩",吴铁城再次被蒋介石起用。他陆续担任了广东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等职务,重返高层。



蒋介石的功臣

不过,要说吴铁城生涯的巅峰,则离不开他的两次"伐交"行动。凭借着出色的游说能力,他也因此赢得了"一舌动三军"的赞誉。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东北局势瞬间陷入了混乱。

当时,日本人虎视眈眈,苏联陈兵边境,继承父业的张学良,面临着独立、联日、归蒋等多方面的选择。

而蒋介石也急需将东北纳入统治范围,实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可在蒋介石四处寻找可用之才时,南京的大员们却都因东北局势的凶险,不敢受命。就在此时,吴铁城主动请缨,前往沈阳游说张学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