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菩萨开示:有这3种迹象的人,遇到要深交,皆是能''旺''你的贵人

分享至

  •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的人,遇到你,是来讨债的;而有的人,遇到你,却是来报恩的。

这“报恩”的,便是我们常说的“贵人”。

贵人难寻,知音难觅。

世人大多愚钝,常常错把“小人”当“贵人”,结果反受其害,蹉跎一生。

然而,在五台山的古老传承中,却流传着一个说法:

大智文殊菩萨慈悲众生,曾悄然开示过,真正能“旺”你的人,身上都藏不住三种特殊的“迹象”。



01.

一个叫“榆槐镇”的地方。

镇上,住着一个叫宋明远的木匠。

人称“老宋”。

老宋这人,手艺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绝”。

经他手雕出来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木头上飞走。

按理说,有这等手艺,老宋的日子该过得红红火火。

可怪就怪在这里。

老宋这辈子,就透着一股子“背运”。

他为人老实,从不缺斤短两,用的都是上好木料。可做出来的家具,偏偏就卖不出去。

隔壁的王木匠,手艺粗糙,还爱掺杂烂木,生意却好得不行。

更邪门的是,老宋的“运”,似乎是“堵”住的。

前几天,县里的张大户慕名而来,点名要他雕一对“麒麟送子”的镇宅木雕。

老宋高兴坏了,关起门来,不眠不休做了半个月。

眼看就要交工了。

这天傍晚,他正在给麒麟“点睛”,做最后的修饰。

“啪嚓——!”

一声脆响。

那已经成型的、栩栩如生的麒麟,竟然毫无征兆地,从底座处齐齐断裂!

木料,是他亲自去山里挑的,最好的金丝楠木,绝不可能有裂痕。

可它就是断了。

断得那么巧,那么邪。

老宋捧着那断掉的麒麟,半天没说出话来。

他没心疼木料,他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顺着脊梁骨,一路爬到了后脑勺。

这不是第一次了。

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在“即将成功”的那一刻,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推开。

他不是没钱,他只是……没有“运”。

02.

张大户的生意黄了,赔了定金不说,老宋“手艺不祥”的名声,反倒传了出去。

香火旺盛的木匠铺,彻底冷清了下来。

老宋也不去争辩,他只是默默地关了铺子门,一个人坐在后院发呆。

他的婆娘是个不多话的女人,看他这样,也只是叹气。

“明远,你是不是……沾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老宋摇摇头。

他自己也说不清。



从那对麒麟断掉开始,他就觉得不对劲。

他开始做梦。

总是梦到自己走在一条漆黑的、没有尽头的巷子里。

巷子两边,似乎有很多人在窃窃私语,可他一回头,又什么都看不到。

他白天也觉得冷。

明明是六月酷暑,太阳晒在身上,他却觉得那阳光是冰凉的,一点温度都没有。

整个人,气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晦暗、发青。

镇上的人见了,都绕着他走。

“哎,你看老宋那个脸,黑得……”

“晦气!晦气!快走快走!”

老宋也试过去镇上的关帝庙烧香,磕头。

可没用。

他跪在蒲团上,看着神像,只觉得那神像的眼睛,也在冷冷地盯着他。

他请来的香灰,泡水喝下,当天晚上,就吐得天昏地暗。

他彻底明白了。

他这不是病,也不是简单的“撞客”。

他这是……这是“命”被堵死了。

03.

老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

他想不通。

他宋家祖上三代,都是良善人家,修桥补路,施粥舍饭,没做过缺德事。

他自己,更是连只鸡都没杀过。

为什么偏偏是他?

就在他心灰意冷,几乎要一了百了的时候,一个游方的僧人,敲开了他家的门。

那僧人很老,背着个破旧的行脚囊,说是路过此地,想化一碗水喝。

老宋的婆娘心善,不仅给了水,还拿了两个热馒头。

老僧喝了水,却没有走。

他站在院子里,目光落在了柴房里那对断掉的麒麟上。

“可惜了。”老僧忽然开口。

老宋从屋里走了出来,面色如土。

“大师……见笑了。”

老僧没看他,只是盯着那麒麟。

“你这木雕,雕得是‘形’,却忘了‘神’。你心里有怨,有堵,这股气,木头受不住,它就替你‘断’了。”

老宋浑身一震!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

他“噗通”一声,给老僧跪下了。

“大师!您是高人!求您救我!我……我到底是怎么了?”

老僧扶起他,叹了口气。

“施主,你不是‘怎么了’。”

“你是……‘缺’了。”

“缺了?”

“你命格不差,手艺通玄。但你命中,缺了一个‘引子’。”

老僧缓缓道:“就像是上好的火药,却没有火星。你缺的,是一个能‘点旺’你的贵人。”

“贵人?”老宋喃喃自语。

“不错。”老僧道,“你气运晦暗,是被自身的‘滞气’所困。你这种命格,靠自己,一辈子都冲不开。”

“你必须找到你的‘贵人’。那人身上,有你缺的‘阳火’,能冲开你的‘滞气’。”

老宋急了:“可……可人海茫茫,我去哪里找?”

老僧笑了笑,指了指西北方。

“你我在此相遇,便是缘法。”

“你若真有诚心,便去五台山吧。”

“那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专管人间的‘智慧’与‘机缘’。”

“你去求菩萨开示,问一问,你的‘贵人’,究竟在何方,又究竟……长什么样。”

老僧说完,喝干了碗里的水,转身便走。

老宋再想追问,那老僧几步路,就消失在了巷子口,仿佛从未出现过。

04.

老宋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他把铺子托付给婆娘,带上仅有的一点积蓄和干粮,踏上了去五台山的路。

那个年代,没有车马,全靠一双脚。

他一个木匠,平日里走得最远,也不过是去县城。

这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的苦楚,自不必说。

他的“背运”似乎也跟着他。

刚出省,就遇到山洪,盘缠被冲走了大半。

好不容易到了山下,又遇到黑店,差点连衣服都被人扒了。



他只能一路乞讨,一路做点木工零活,换点吃食。

旁人走一个月的路,他足足走了三个月。

等他终于跪在五台山那座最古老的“显通寺”门口时,他已经形同乞丐。

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只有那双眼睛,还透着一股子执拗。

他没有急着进大殿。

他知道自己身上晦气重,怕冲撞了菩萨。

他就在寺庙外的台阶上,跪了整整一天一夜。

他什么也不求,他只是在“熬”。

他想把身上的“滞气”,在菩萨的道场外,先熬干净。

第二天,天蒙蒙亮。

寺庙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负责扫地的灰袍老僧,提着扫帚走了出来。

老僧看到台阶上跪着的、如同泥塑一样的老宋,愣了一下。

“施主,你……”

老宋抬起头,嘴唇干裂,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磕了一个头。

“大师,弟子宋明远……求见文殊菩萨……”

“菩萨就在殿内,你自去拜。”老僧淡淡道。

“不……弟子是想求菩萨……开示。”

老僧手里的扫帚停住了。

他那双浑浊的眼睛,忽然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看穿老宋的五脏六腑。

“你想求什么?”

“我……我命格堵塞,运势不通。有高人指点,说我命中缺‘贵人’。”

老宋又磕了个头:“我只想求菩萨指点,这‘贵人’……如何寻觅?他们……长什么样?”

老僧沉默了。

山间的晨雾,笼罩着一切,四周安静得只剩下风声。

许久,老僧叹了口气。

“你倒是个实诚人。”

“也罢。你这一路,受的苦,已算是一种‘修行’。你的诚信,菩萨已经收到了。”

老僧放下扫帚,盘腿坐在了老宋面前。

“你附耳过来。”

05.

老宋又惊又喜,赶紧凑了过去。

他本以为这位老僧只是个扫地的,没想到,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老僧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仿佛每个字都敲在老宋的心坎上。



“宋明远,你记好了。”

“你所求的‘贵人’,世人也都在求。但世人眼拙,只认衣冠,不认‘气息’。”

“他们以为,穿金戴银、手握权柄的,才是贵人。”

“大错特错!”

“那些人,或许能给你一时之利,但也会索取你一世之运。”

老僧的眼神变得无比严肃。

“大智文殊菩萨曾开示,真正能‘旺’你、能帮你改变命格的‘善缘贵人’,他们身上,都藏不住三种‘迹象’。”

“这三种迹象,与贫富无关,与权势无关,只与‘德行’与‘福报’有关。”

老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这三个月的苦,值了!

“大师!”

老宋激动得声音都发颤了。

“我……我该如何分辨?这第一种迹象……究竟是什么?”

老僧看着他焦急的样子,微微点了点头。

“你莫急。这三种迹象,一个比一个难得。”

“尤其是这第一种,是‘根基’。”

“你若遇到了,一定要深交,万万不可错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