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政协网
深一度
深一度解读,深一度看问题,深一度了解新闻背后。深一度,与您相伴。
“目前,全球仍有26亿人处于离线状态,其中大多数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和中低收入国家。各国政府必须弥合数字鸿沟,积极应对风险挑战,让‘技术向善’不再是一句口号。”2025年11月7日上午,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在视频致辞时表示。
![]()
本届峰会,与会嘉宾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发出了强烈的担忧:技术的创新能否惠及更多人类,这也正是本届峰会主题定为“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存在一些悖论的探讨,技术创新提升了人的生产技能,催生了新的产业,但因为垄断带来的技术鸿沟并没有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鸿沟并没有因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而有所缩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加大,并且发展为智能鸿沟。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尽管全球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2024年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上网。”
对于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网络与信息安全部总经理张云勇表示,由基础设施、智能技术、数字素养三重维度叠加形成的复杂挑战成为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首先谈到了基础设施之困。当前,尽管全球移动网络已覆盖96%的人口,但接入质量与成本仍是核心障碍。据相关统计,2024年,贫困国家人口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仅为25%。在非洲,尽管近85%的非洲人生活在移动宽带信号覆盖范围内,但流量费用也相对较高,影响了互联网普及程度。第二是智能技术之壑。当前,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集中在少数国家,国际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算法壁垒”的存在,导致全球范围内算力、数据、人才的相对不平等、不均衡。第三是数字素养之缺。老年人、残障群体及低收入人群因培训资源匮乏,更易被排除在智能生态之外。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众的信息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相关的研究,退休人员使用新闻类应用的比例是25岁以下人群的两倍,老年人一定程度上比其他群体更容易轻信网络骗局,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让这些骗局变得更加逼真。
全国政协委员、润泽智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表示,现在很多人都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是一老一小特别是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我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人,全国像我这样的老人多达3.1亿,其中有1.2亿老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数字福祉如何保障是个问题。”
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张云勇建议,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框架,持续推动跨境光缆、5G基站、智算中心、数据中心的联合建设与运营。当前,中国已帮助非洲部署15万公里通信骨干网,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推动网络覆盖率提升。在云南,中国联通作为通信央企,建设了唯一一条中缅跨境光缆,深度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数字合作,通过低时延通信圈建设为中资出海、外资来华打造信息大通道。围绕数智技术创新,一方面建议持续打造合作共赢的技术生态,深化学术领域的国际合作,避免技术垄断,强化技术共研,推广DeepSeek等大模型构筑的开源开放的技术生态。另一方面,建议持续推动各类数智技术的普惠应用。比如在云南,中国联通开发联通云南生活平台,打造“本地生活﹢云品出滇﹢烟火旅居﹢生态合作”四大板块的一体化服务入口,构建4.7亿联通客户和云南生活的大连接,运用数智技术点燃百姓幸福生活的“热辣滚烫”。围绕数字素养提升,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2025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特别强调为劳动者、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普惠性数字技能培训。建议针对此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在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梁国勇则强调了两个关键词——“开源”和“普惠”。西方国家有些人工智能体不是开放的,而中国大力发展开源人工智能体是未来趋势,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
2024年7月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这份决议旨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人工智能发展中平等受益,弥合数字鸿沟,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决议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梁国勇表示。
弥合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周超男建议首先要大力发展适老化的人工智能体,比如加快研发家务智能体、陪护智能体、陪伴智能体等,让老年人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当儿女不在身边时,能够用人工智能体提供精神慰藉。
她还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比如研发几千元的陪伴智能体,绝大多数老年人能够消费得起。这样一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进入千家万户,服务更多的人。
记者:李木元 宋宝刚 刘佳政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