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2%;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859家增至2024年的8231家,年均增长343家。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表示,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年均增长8.1%,高于煤炭工业2.5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壁江山”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至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7%,到2024年占制造业比重提升至44%。
2022年起,我省以产业链和专业镇为平台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方面,重点打造了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专业镇方面,构建了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加122个市级专业镇的梯次培育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80万人。祁县玻璃器皿、定襄法兰等专业镇产品远销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跻身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阿浪介绍,2022年我省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着重做强龙头“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持续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通过不断强化重点产业链的培育力度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产业链的整体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从2022年仅有的10条产业链总营收3885亿元,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到2024年已跃升至16条产业链总营收高达7099亿元。与此同时,“链主”企业的数量也从最初的20家迅速增加至41家,链上企业的数量也从441家大幅增至774家。产业链的发展能级在持续提升,整体规模和体量呈现出稳步扩大的良好态势。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潘海燕表示,全省工业的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一方面,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3家。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全省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946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
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鑫表示,“十四五”以来,为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省细化制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激励方案,全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工作。
以对标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先进产能占比为重点,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先进产能占比逐年提高,产品结构正向中高端拓展。
以推进技术突破转化、完善产业配套、深化场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智能煤机、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铸锻造等优势领域,强化整机带动,增强产品供给能力。
以先进设备升级、数智深度赋能、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提升为重点,推动企业设备更新。2024年全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8%,快于工业投资(7.7%)3.1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企业设备的整体水平。
“十四五”以来,省级技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累计为2686个项目提供86.8亿元支持,重点扶持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项目,撬动项目总投资达758亿元。2021年至2024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1%,有力推动了各类项目落地建设实施。
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大家在生活中感觉网速更流畅、AI应用更丰富,背后是5G基站、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潘海燕说,截至7月底,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斐然,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8。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刘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始终将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与具体实践,以融合推动发展、以融合促进创新,呈现出“信息通信基础更坚实、数字转型成效更优异、智能制造赋能更强劲”的特点。我省当前拥有了强大的集群化算力资源,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了坚实可靠的信息“大动脉”。
我省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推动工业化和数字化实现深度融合。编制全省两化融合地图,引导1754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标数量位居全国第7;太原、长治、晋中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14户企业进入国家5G工厂名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十三五”末前进2位,目前位居全国第16。
我省还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初步构建了集标准引领、诊断服务、试点示范、智能工厂培育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8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为145户链上企业、276户专业镇企业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的能力稳步提升。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潘海燕介绍,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底色,我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成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前完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任务。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另一方面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为“十五五”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蕾表示,“十四五”以来,省工信厅全力推动工业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我省聚焦钢铁、焦化、水泥等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推动这些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正在构建省级绿色制造培育体系,目前已成功培育71家省级绿色工厂、3个绿色园区和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梯度互补、覆盖更广的绿色制造格局,带动了全省整体绿色制造水平的提升。
我省是能源资源大省,煤矸石、粉煤灰等传统固废利用一直备受关注,我省正在推动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在规模化利用方面,推动中能建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金宇科林煤矸石高岭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在高值化利用方面,开发了石油裂化催化剂、陶瓷纤维等新产品,提升了资源价值。再生资源规范化管理方面,培育了25户废钢、废轮胎等规范条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195万吨。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废旧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打造传统与新兴固废并重的多元化资源利用体系。
发布会问答摘编
1 记者:“十四五”期间,山西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采取了什么举措、取得了哪些成就?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
“十四五”以来,我省将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全力推动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完善培育体系。我省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促进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支持、推动专利产业化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衔接的培育机制。同时,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比如,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十四五”以来,已有超2500家企业享受该项政策。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常态化开展“一起益企”“晋善晋美”四季交流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等活动。去年,我省成功获批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20万户,较2020年增长50%;2024年,规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75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总量的54.2%,切实发挥了稳增长基础性作用。
三是深化专业服务,赋能转型升级。我省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省级技改资金专项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建设智能产线。指导太原、长治、晋中三市扎实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累计支持1600余户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形成了协同转型的良好氛围。
2 记者:“十四五”期间,山西产业链呈现“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加速”的态势,请介绍一下“十四五”的具体情况。
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阿浪:
产业生态逐步优化。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例如,光伏产业链先后引入中来、一道等头部企业,从拉棒、切片等关键环节缺失的状况,发展到目前“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辅材—设备”主链条基本构建完成,带动祥邦光伏胶膜等配套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培育机制持续创新。探索形成“政府制定政策、园区负责服务、链主引进企业”的“政府+园区+链主”招商模式;强化“链主+链核+专精特新”协同培育,推动“链主”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采购体系。比如,特钢材料产业链促使新远宏等企业与链主太钢集团形成关联配套,太钢协作配套率从202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22.3%,协作配套不断深入。记者张毅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