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智林
“下乡一趟,做畜牧养殖户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申请台公车。”临下班,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工作人员黄安泉打了份报告。
虽然基层公务也有包干报销的政策,但用车依然是刚需。船形乡管辖面积大,下乡用车频繁。乡上唯一一台跑了16万多公里的公车,即使全力保障,也只能顾及全乡部分必需的公务出行需求。
“乡上的旧公车出任务还没回来。”拿到报告,乡党建党政办专职副主任何小利对照公车调度单,遗憾告知黄安泉,随即话锋一转,“但还有一台车,给你们做好保障。”
这让黄安泉有些惊喜——乡里新增的这台车,是去年7月从湖南省公物仓“淘”回来的二手公车,补在乡镇此前一直空缺的用车编制里。
为啥“淘”?
近年来,湖南省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许多地方未更新公车或仅更新极少一部分。基层公务用车车龄大、里程长,高负荷运转的现象逐渐凸显。
“炎陵县公车平台的68台车,大部分是跑了30多万公里的旧车。”炎陵县机关事务中心主任张红武盘点过,“要更新添置,一台新车10多万元,对县级财政是不小负担;‘淘’到的二手公车,只做资产移交录入,几乎不新增财政开支,当然更合算。”
上哪儿“淘”?
一台皮卡车,15年仅跑了3.9万公里——去年7月,湖南省对省直各部门单位的公务用车进行摸排清理,发现一家事业单位原来采购的公务车辆,属于低效利用。“经过协调,单位主动上交。”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国有资产处处长何芳说。
2019年起,湖南省逐步建立全省公务用车管理网络。利用“大数据+监督”,在管公车闲忙情况、行驶里程一览无余。因机构改革、部门撤并调整等导致的公务车辆临时超编情况,也悉数掌握。最终,富余车辆都进入公物仓。
依托公物仓系统,湖南省打破公车等国有资产分属不同区域、不同层级,难以无障碍调配的限制,实现资产入仓、调剂、退仓全流程线上办理,从而满足“省直公车”县市区可“淘”的政策要求。
谁来“淘”?
益阳市安化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芳,前段时间为县里提了4台二手公车。
“除了收集基层主动上报的用车需求外,我们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掌握各县市区既有公务车辆的使用年限、里程数据等指标。对于一些公车更新年份久远、财政相对紧张、既有车辆显著超负荷运转的地区,我们还会主动通知,鼓励其来公物仓‘淘’车。”何芳介绍。
去年7月,炎陵县从省直公物仓里,一次性“淘”到了6台车,几乎全部配发到各边远乡镇。船形乡这台补缺的公车,一年时间下乡超过200天。
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全省公物仓,调剂调配190余台车辆到更急缺的用车单位,助力公务用车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5日 04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