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
![]()
图⑤:“午”的字形演变过程,从上到下分别为“午”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形。 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图⑥:河南博物院藏石杵臼。 河南博物院供图 图⑦:浙江省博物馆藏余姚河姆渡遗址木杵。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频繁使用“上午”“午后”等词语,其中的“午”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地支的第七位”“日中的时候”,代表白天十二点。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过“午”,其字形很像古代舂米的工具“杵”,因此有学者认为“午”是“杵(chǔ)”的初文。
目前我们已知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是石磨盘、石磨棒,但这套工具在使用中也存在容纳谷物少、操作时谷物容易外溢等缺点。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谷物加工量越来越大,仅靠石磨盘、石磨棒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们在实践中又发明了新的工具——杵和臼(jiù),其操作方法是将谷物放入臼中,用杵舂捣,以脱去谷皮或捣米成粉。
关于杵、臼的发明年代,在文献中有不少传说。不过,要真正论证杵臼的历史,还要依靠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
例如,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木杵,是目前我国发掘出土的最早木杵实物。其杵头粗大,断面呈圆形,杵体基本保存完好。这件木杵的出土,表明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杵。
与木杵同时代的石杵,保存下来的比较多。在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郑州陈庄遗址等处,都发现了石杵。由于石杵质地更坚硬、不易磨损,相比木杵使用效率更高,因此逐渐取代了木杵。
在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后期),在中原一带杵臼与石磨盘、石磨棒这两套谷物加工工具是并用的。河南博物院藏石杵臼,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灰嘴遗址,石杵和石臼均由青岩石磨制而成。其中,石杵为圆柱形,通体磨制光滑;石臼为不规则的半卵状,凹窝为椭圆形。这套石杵臼的出土对于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午”的字义,又是如何从“舂米之杵”演变为“日中之时”?有学者认为,“午”字在后期被假借为地支的第七位,代表的是五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午”有忤逆之意,讲阴气从此时露头,即忤逆阳气而开始新一轮阴长阳消的过程,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引申出正午“日中之时”的概念。
(作者为河南博物院原院长、研究馆员,本报记者张文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5日 07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