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被问爆了:“楼市是不是稳了?”“现在能抄底吗?”“手里的老破小该留还是卖?” 结合经济学专家朱宁的深度分析,今天就好好聊清楚 —— 楼市调整还没结束,咱们普通购房者和持房者,得跟着趋势走才不踩坑。
先给结论:楼市没触底,还得调2-3 年
很多人觉得现在房价不怎么跌了,就以为市场企稳了,其实不然。朱宁早在 2024 年初就预判,房地产还需要 3-5 年时间,再调整 20%-30% 才能真正触底。
这里要明白一个关键:楼市调整不是 “踩一个底点”,而是 “磨一个底部区间”,就像股市里常说的 “牛短熊长”,房价不会一下子跌到位,而是慢慢震荡下行。现在不少三四线城市就是这样,房价跌幅看着收窄了,但没人买房、没成交量,属于 “价格不跌但没人接盘” 的有价无市,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稳定。
而且不同城市节奏不一样:深圳 2022 年就开始调,现在溢价空间小了;上海今年二手房调整幅度反而在加大。说白了,不管是一线还是低线,房价还有调整的空间和时间,别想着马上抄底。
城市分化越来越明显,一线为啥相对抗跌?
很多人疑惑:二三线房价在跌,为啥上海新房还在涨?其实房地产根本没有 “全国统一市场”,更多是一个个区域市场的集合。
一线尤其是北京、上海,抗跌的核心原因就一个 —— 公共资源太稀缺。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都集中在这,不管是刚需买房还是改善住房,真实需求一直都在。而且从投资角度看,一线房价虽然绝对值高,但对比当地的就业机会、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趋势,泡沫其实是最小的。
反观二三线和更低线城市,未来会长期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房子供大于求,二是房价调整幅度大。更关键的是,房价下跌会让地方卖地收入、税收收入跟着降,地方财政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当地楼市的稳定。
买房、持房干货建议:别再把房子当 “稳赚不赔的投资”
不管是准备买房,还是手里有房要打理,这几点一定要记牢:
1. 刚需买房:把房子当消费品,别盯着升值
如果是第一次买房,纯粹为了自住,就别再纠结 “买了会不会涨”。房子本质是用来住的消费品,不是用来赚差价的投资品。只要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预算够、月供压力不大,选个位置和配套合适的就行,不用等所谓的 “绝对底部”,也别被 “房价必涨” 的旧观念绑架。
2. 投资买房:平衡资产比例,别 all in 房产
过去大家把大部分钱都砸在房产上,现在这个思路得改。发达国家居民的资产里,金融资产(比如理财、基金)占 2/3,房产只占 1/3,而我们之前刚好反过来。
经历这几年的调整,大家该明白:房价不是只涨不跌,而且房子想变现没那么容易(流动性差)。手里的资产要合理搭配,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留足现金和金融资产,抗风险能力会强很多。
3. 手里有 “老破小”:尽早出手,持币观望
很多人抱着 “老破小等旧改升值” 的想法,其实不太现实。旧改的阻力特别大:一方面大家不习惯自己掏钱改造,另一方面像加建电梯这种事,不同楼层的居民很难谈拢费用。
而且房子在调整期里,流动性本来就差,“老破小” 的贬值风险更高。如果短期内没看到明显的需求改善,不如早点把房子卖了换成现金,手里有钱才有更多选择,也能避免资产进一步缩水。
宏观大背景:楼市调整背后,这些趋势要知道
楼市不是孤立的,它和整个经济大环境紧密相关,这几点能帮你看懂长期趋势:
- 旧改不好推进:虽然城中村改造、旧城功能提升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观念和执行层面的阻力都不小,短期内很难大规模铺开,别指望靠旧改快速翻盘。
- 地方债影响低线城市:低线城市的楼市问题,本质和地方财政压力有关。卖地收入减少后,地方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托市,所以低线城市的调整周期可能会更长。
- 经济靠内需拉动:未来 5 年 GDP 目标大概在 5% 左右,房地产和外贸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弱,扩大内需才是主要方向。财政和货币政策会更多向消费倾斜,医疗、养老、教育这些民生领域会更受重视。
楼市调整期里,最忌讳的就是盲目跟风和侥幸心理。刚需买房别被房价涨跌左右,按需入手;投资买房别再执着于房产,做好资产搭配;持有的 “老破小” 别死扛,该变现时就变现。
记住,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是大趋势,只有跟着这个趋势走,才能在调整期里守住自己的资产,不踩坑、不后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