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老北京的绕口令,"玲珑塔,塔玲珑"这几句肯定不陌生吧?其实这绕口令里说的,就是京西昆玉河畔玲珑公园里那座真塔——慈寿寺塔,老北京人都爱叫它"玲珑塔"。
![]()
这塔是八角十三层的密檐式砖塔,看着就像个守着故事的老伙计,四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刻在砖缝里了。
想懂它的故事啊,得先从造它的人说起。
那是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慈圣皇太后李彩凤在京西八里庄盖了慈寿寺,这塔就是寺里的"老祖宗",也是她给亡夫隆庆皇帝祈福、给儿子万历皇帝稳固江山的"镇国塔"。
这位太后可真不简单,本来是隆庆皇帝宫里的小宫女,后来生了万历皇帝朱翊钧,母凭子贵从贵妃一步步当上了皇太后,一辈子特别信佛,听说还总说自己是九莲观音转世。
所以寺里特意盖了观音阁,供着九莲观音像,墙上还画着她转世成观音的故事——虽然是后人编的,但也能看出她在佛教里的分量多沉。
当年的慈寿寺啊,格局特别标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毗卢阁、弥陀殿这些殿宇,在山上错落着排开,看着就热闹。
最特别的是大雄宝殿前两侧,除了常规的关公殿、达摩殿,还多了观音殿和地藏殿,观音殿里供的九莲观音,正好和她的转世说法对上了。
可惜啊,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寺里的房子全烧没了,就剩这塔孤零零站着,成了京城西边最显眼的地标。
![]()
你要是站在塔底下抬头望,能看到它通高50米,八角十三层,塔身是砖红色的,越往上越收窄,每层的飞檐像翅膀似的一层叠一层,看着不凶,反倒挺温和。
这塔是实心的,里面没楼梯能爬,但细节里藏着明朝工匠的巧心思。
![]()
塔底下那层是最"精神"的,四个角立着盘龙柱,柱子上的龙鳞龙爪都清清楚楚,虽然被岁月磨得有点模糊了,但能看出来当年肯定特别精致。
东南西北四个门上方,嵌着块大匾,写着"镇静皇图永安万寿塔辉腾日月真慈洪范",字特别有劲儿,听说是万历皇帝亲自写的,那股皇家气派一下就出来了。
塔基是两层莲花座,底下那层莲花瓣圆鼓鼓的像小碗,上面那层边缘雕着笙箫琴瑟这些乐器,纹路软乎乎的,看着就像把盛唐时的乐舞都刻进砖缝里了。
再往下是须弥座,腰上精雕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这在明朝佛教雕刻里可不多见,53幅像连环画似的浮雕现在都看不清了,但还能认出善财童子拜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样子,人物衣服飘着,用的是那种把图案刻得深深的、线条刚劲又柔和的雕法,把佛经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
从塔底下往上数,每层的飞檐都值得细瞅。
檐角原来挂着风铎,风一吹就"叮铃铃"响,跟人说话似的,可惜现在只剩残铁环悬在半空了。
檐底下的斗拱是标准的"一斗三升",砖雕的斗拱一层叠一层,看着像搭积木,又比积木稳重多了,把结实和好看捏一块儿了。
![]()
这塔是实心的,里面用夯土填着,外面砖石一块扣一块,所以康熙十年(1679年)京畿那场八级大地震,好多房子都塌了,就它站得稳稳的——老北京人说,震完了有人爬上去看,塔底下就裂了道小缝,连片瓦都没掉,简直是"塔坚强"。
后来乾隆年间朝廷还拨钱修过,在塔正南面的栏杆外,新刻了梵文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字写得工工整整,和塔上明朝的雕刻放一块儿,新旧看着还挺搭。
西侧还有块石碑,东边刻着鱼篮观音像,西边是关公和周仓,周仓捧着刀、刀上的纹路都刻得清清楚楚,碑边上还写着"万历六年秋吉日立",一看就知道当年香火多旺。
![]()
现在这塔在玲珑公园里,公园简直是给塔搭了个好画框。
园里两排银杏树是秋天的"限定浪漫"——深秋的时候,金黄的叶子铺满小路,塔影子映在昆玉河上,碎金似的闪,常有摄影爱好者支着三脚架,就为拍塔和金叶的影子。
塔后面那汪月牙形的小水池,本来是寺里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拍塔影的好地方,水面平得像镜子,塔的十三层檐角在水里晃,看着就像塔身沉到了河底,又在光影里慢慢浮上来似的。
![]()
要说这塔,它没那么出名,也没有应县木塔那么高,大雁塔那么响,但就凭着这份细和结实,成了北京西边最让人惦记的老物件儿。
它的每块砖都在说故事:从李太后的佛珠到万历朝的晨钟暮鼓,从康熙震后的残阳到乾隆年间的香火,再到现在银杏树下的笑闹声——四百五十多年了,"玲珑"俩字儿反倒越来越鲜活。
它哪只是座塔啊,就是本刻着明清史的立体书,是老北京人心里"塔玲珑"的念想,是这城里褪不去的老文化坐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