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廿六,民间素有“冬天冷不冷,看九月廿六”的谚语。今天是2025年11月15日,恰逢农历九月廿六,关于今年冬季是否会出现极端严寒的讨论再次成为焦点。结合气象科学、历史数据与民俗智慧,我们或许能窥见一斑。
![]()
一、民俗谚语背后的气象逻辑
“九月廿六晴,冬天雪堵门”“九月廿六阴,冬衣早准备”等农谚流传已久。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秋季特定日期的天气与冬季冷暖存在一定关联性。气象专家解释,这种经验性规律可能与大气环流阶段性特征有关:若农历九月末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活跃,往往预示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反之若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则可能延缓冷空气南下,导致暖冬概率增大。今年九月廿六(11月15日),我国中东部多地阴雨绵绵,华北、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偏低2-4℃,这与2023年同期“晴暖如春”形成鲜明对比。
二、拉尼娜现象与冬季气候预测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今冬将形成中等强度事件。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低的概率达70%,尤其是华南、西南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例如2008年初南方雪灾、2021年“霸王级”寒潮均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不过专家强调,拉尼娜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北极涛动、欧亚积雪等也会干扰冷空气路径。今年西伯利亚高压前期持续偏强,10月蒙古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扩大15%,这些信号需引起警惕。
![]()
三、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冷冬”辩证
尽管存在降温诱因,但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过去十年(2015-2025),我国冬季平均气温较上世纪80年代升高1.2℃。气象学者指出,现代“冷冬”更多表现为“极端性”——短期剧烈降温与阶段性回暖交替。例如2024年1月,东北遭遇-40℃极寒,但2月全国又出现异常回暖。这种“过山车”式温度波动对农业、能源供应挑战更大。今年冬季预测显示,12月可能迎来首轮强冷空气,但1月中下旬或将出现明显回暖。
四、历史极端寒冬的启示
回溯近二十年,2016年冬季因“世纪寒潮”令人记忆犹新。当年1月,广州出现建国以来首次降雪,湖南郴州电网因覆冰瘫痪。类似事件往往具备三大特征:极地涡旋分裂导致冷空气倾泻、暖湿气流持续北上形成暴雪、环流异常长期维持。目前数值模式预测,今年1月东亚冬季风强度可能接近2016年水平,但水汽输送条件略有差异,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冰冻的概率较低。
![]()
五、民生防御建议
面对潜在低温风险,需多维度防范:
1. **农业方面**:北方温室大棚应加固防风,南方经济作物区需备好防霜冻物资;
2. **能源保障**:电网需重点防范贵州、湖南等地的线路覆冰,天然气储备建议较去年提升10%;
3. **健康防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老年人需注意“洋葱式”穿衣法;
4. **交通预案**:山区道路应储备足量融雪剂,无人机除冰技术可提前部署。
![]()
结语
“看九月廿六”的古老智慧,本质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朴素总结。在现代科技加持下,我们既需关注短期天气变化,也要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今年冬季大概率会出现阶段性低温,但“冷到哭”的极端情况仍需持续观察。或许正如气象学家所言:“预测寒冬如同解读一首朦胧诗——既要看字面,更要懂韵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