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舆论场还在消化G7峰会传统议程时,彭博社一则独家报道引发连锁反应:法国总统马克龙正酝酿"破局性"外交动作,拟邀请中国参加2025年G7峰会并推动组建"G8+"新框架。
这个获得德国默克尔派系"原则性支持"的构想,却因中方可能的态度不明陷入僵局。
这场看似突发的外交互动,实则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层裂变。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回响。
2019年马克龙力排众议邀请伊朗外长扎里夫参会,与当下邀约中国形成奇妙呼应。
![]()
更耐人寻味的是G8集团的前世今生——这个1997年因俄罗斯加入而扩容的西方俱乐部,2014年因克里米亚危机将其除名,如今又试图通过吸纳新兴大国完成"版本升级"。
这种权力游戏的反复,暴露出西方集团难以摆脱的冷战思维痼疾。
溯源G7机制本身,其1975年诞生的背景就镌刻着时代烙印:作为应对石油危机的产物,该组织本质上是西方工业国建立的"富国俱乐部"。
当马克龙将此与特朗普2019年釜山会晤时抛出的"G2"概念相提并论时,国际社会立即嗅到危险信号——这种将国际治理简化为大国二元对立的叙事,与当前多极化浪潮形成尖锐冲突。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展现战略定力:"中美可携手办大事,但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坚定成员"。
![]()
这番表态直指要害:无论是"G2"构想中的中美共治,还是"G8+"框架里的西方扩容,本质上都是将复杂国际关系简化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旧思维。
这种思维存在三重致命缺陷: 其一,制度性矮化风险。
若接受"G2"定位,等于默认中美构成国际体系两极,这既忽视欧盟、东盟等区域力量的崛起,更与中国倡导的"全球南方"理念背道而驰。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将国际治理简化为两极对立的尝试,最终都会催生新的安全困境。
其二,阵营化撕裂效应。
![]()
八国集团扩容看似包容,实则暗含排他逻辑。
当非洲联盟、拉美共同体等发展中国家组织正在形成合力时,这种"富国俱乐部"的扩容只会加剧南北鸿沟。
更微妙的是,此举可能向俄罗斯传递错误信号,触发新的地缘政治猜疑链。
其三,战略平衡失控。
彭博社分析指出,美国可能将此视为欧洲"借华制美"的平衡术,这种误读将使跨大西洋关系遭遇信任危机。
![]()
事实上,当马克龙12月访华行程进入倒计时(已获中国驻法大使邓励确认),如何避免中美欧三角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变种,成为重大考验。
中方拒绝"入局"的深层考量,在于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清醒认知。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极霸权与多极趋势的角力日益激烈。
中国坚持不结盟原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如冷战时期阵营对抗的灾难性后果),也是对未来秩序的前瞻——只有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才能构建真正包容的国际治理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外交博弈暴露出欧洲的战略困惑。
![]()
当马克龙呼吁"战略自主"时,其政策工具却仍困在联盟框架内打转。
中国驻法大使馆的表态颇具深意:"真正的自主性体现在维护多边规则而非制造分裂"。
这既是对欧洲的期许,也是对所有大国的警示——在气候治理、数字规则等全球性议题面前,任何排他性小圈子都注定是过时的产物。
![]()
当国际治理进入"后G7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公共产品,正在为多极化世界提供新的制度供给。
这场美欧抛来的"橄榄枝"风波,最终将成为检验各国战略智慧的试金石——是继续沉迷于权力游戏的旧剧本,还是携手书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答案将深刻影响21世纪国际秩序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