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小学,要家长填「可提供社会资源」,没关系的孩子边缘化?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1月14日,有家长晒了照片,山西忻州某小学发了张家校联系卡,其中一栏要求填写的是「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最开始还有人以为是PS的,结果记者一起调查发现,真有这事儿。
还特别细心地写了,您能提供啥职业资源(医生、警察、科技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等)。
怎么说呢,其实这类东西以前也有,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就被要求填父母的单位和职位。
但现在有点明目张胆了,直接摊开了说,你能给学校带来啥?你孩子在这儿,你打算怎么「投资」?
于是,有家长急了,赶紧想自己能填点啥;有家长慌了,就一普通上班的,担心孩子会不会被区别对待;还有家长精了,写点不痛不痒的,既不暴露太多,也不显得太寒酸。
学校说这叫家校共建,整合社会力量。
![]()
听着挺好,但你想想,如果真是为了教育,为啥不找专业机构合作?为啥非得让家长提供?
很简单,因为找家长不用花钱。
因为家长有软肋,孩子在你手里。
某种意义上,这张表本质上是在测试,你认不认这套规则?你孩子的教育,要不要靠你除了学费之外的额外资源来换?
反正实话实说,换我,我是顶不住的。
不论学校设计这个表格的初心是什么,最后落地都变成了,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孩子们啥也不懂。
他们只知道有的同学爸妈能带大家去博物馆,有的同学爸妈能来学校讲帽子叔叔的故事,有的同学家长经常来学校帮忙,于是乎,老师对他们也笑得更多点,老师对这些学生也更关注一点。
![]()
但,我们大家是成年人,我们都知道这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区别对待。
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啥资源都不能额外提供,那比如在选班干部的时候,老师会不会更倾向于那些已经给学校提供了所谓「额外社会资源」的孩子?
再来个简单问题:孩子的评优,或者发个小红花,会不会因为家长资源共享多,多少念一点情分?
孩子虽然不懂这背后的弯弯绕,但孩子能感知到。
我和那个家里是做什么什么的同学,就不一样。
所以不论学校的初心,是不是仅仅是想做个统计,以备不时之需,但一旦这问卷发出来,就让学校变成了资源交易所,老师变成了资源掮客,孩子成为了资源抵押品。
这事儿衍生出来,问题还很大。
咱们都知道,人和人,不一样。
![]()
但我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不能直接注入这些尔虞我诈、人情世故、社会达尔文思想。
这次填社会资源,下次呢?填经济实力?填人脉关系?别觉得夸张,前几年就有学校让填车牌号、房产面积、父母职位。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会学到什么?他们会学到,人跟人不一样,有资源的才有话语权。他们会学到,关系比能力重要,背景比努力重要。
读书,还读什么书,老师的工资够高么,老师有我家有资源呢……
当然,这里要强调一下,本次事件和老师无关,老师就是打工人,表格也不是老师自己印的。
当地教育局说正在调查,但我觉得不会有结果。
怎么调查?
调查这表格是不是学校私自印的?调查有没有老师已经按资源高低给学生排了隐性座次?调查过去半年有多少家长已经被「调用」过资源了?
![]()
这些事情,其实都很难查。
最后大概率是,“工作方式不当,已责令整改”。
为啥我这么肯定?因为我太了解这套逻辑了。资源稀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搞资源垄断。学校本该是教育资源最均衡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资源交换最活跃的场域。
家长不是不愿意贡献,我们愿意讲故事、做义工、搞活动,但前提是,这是教育,不是交易。
这张表把一个残酷的真相摆在了所有人面前:教育,已经不再是关于孩子的事了,它变成了家长的事。
白纸黑字写出来了,更可悲的是,写出来了,家长还不能不填。
![]()
各位大佬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