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方利军 蓝晨) 北京时间11月14日,在巴西召开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作为中国首个建立全域碳账户的地级市,衢州发布了《碳排放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实践研究报告》,向世界分享以碳账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成果。衢州也是本届大会唯一受邀展示碳账户实践成果的中国城市。
碳账户就是一本记录碳排放量的“环保账本”。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在于做到碳排放数据可核算、可管理、可交易,“衢州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域碳账户,为解决这一全球共性难题贡献了可行方案。”
作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衢州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偏重,低碳转型压力大的挑战。
如何破题?2020年,衢州联合国网供电公司建成市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全市规上企业、公共机构的电、蒸汽、天然气、原煤等能耗数据高频采集与实时监测,并自动折算为碳排放量,打开了“可量化碳管理”的大门。
“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让看不见的碳变得可监测、可核算、可管理、可激励。”衢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刘红飞说。
在衢州智造新城,明旺乳业的转型一度卡在“缺资金、缺技术”的瓶颈上。三年前,由第三方能源服务公司全额投资,在生产线上安装2000多个能耗采集点,实现了碳排放实时监测。依托碳账户数据,企业仅通过为空压机加装自控开关,便使电费降低超50%。如今,企业年均减少碳排放4400吨,每年获得节能收益400余万元,投资方则从节能分成中获利,实现了多赢。
碳账户正悄悄改变着衢州市民的生活。打开手机系统,余盛南的个人碳积分已达3.17万。她通过骑共享单车通勤,用碳积分兑换骑行券,每月可节省交通费120余元。“垃圾分类、线上缴费都能换积分,积分高了还能享受银行‘低碳贷’优惠。”余盛南说,低碳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
“衢州将减碳转化为经济回报与信用积累,有效激发了社会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要我减碳’到‘我要减碳’的深刻转变。”参加大会的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说。
截至目前,衢州已建立碳账户239.6万个,其中,规上企业碳账户覆盖率达100%,18周岁以上居民个人碳账户覆盖率达95%。这一体系已推动企业累计减少碳排放292万吨,减少个人碳排放6万余吨,碳普惠活动惠及群众160万人次。
联合国气候行动倡导者组织经济部主任西蒙·夏普评价说:“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阶段,衢州的碳账户实践为世界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