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大”似乎永远和“好”挂钩。房子要大,车子要大,连餐桌都得是大的。而在所有关于“大”的梦想里,“大平层”无疑是那颗最亮的星——一整层都属于你,落地窗外是城市的璀璨灯火,宽敞的客厅能开派对,气派的玄关彰显身份。
![]()
正常来说,入住了大平层会更舒服,为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搬出“大平层”?看完这些缺点,你就不奇怪了!
![]()
第一痛:住得起,养不起
你以为买下大平层就万事大吉了?不,那只是“吞金游戏”的开始。首先,最要命的就是取暖和制冷。我朋友家180平米的大平层,他跟我开玩笑说,冬天开暖气,感觉就像给一个篮球场供暖,客厅的暖气片烫得能烤肉,可餐厅的角落里依然冷风嗖嗖。每个月的燃气费账单一来,他都得先做半天心理建设。夏天更是如此,中央空调像个电老虎,24小时不敢停,否则家里就成了桑拿房。
![]()
大平层的物业费可不便宜,动辄每平米七八块甚至更高。每个月光是这笔固定开销,就够一个普通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了。你感觉自己不是在为服务付费,而是在为“空气”付费。
最后,是填满这个“巨坑”的费用。为了让空间不显得空旷,你得买L形的超大沙发,得做一整面墙的电视柜,得用超大的地毯。这些东西,尺寸每大一号,价格就可能翻一番。住进去才发现,自己不是房子的主人,而是被房子绑架的“装修民工”,钱包被掏空是迟早的事。
![]()
第二痛:从“享受生活”到“被生活奴役”
住进大平层前,我幻想的是周末在阳光明媚的客厅里喝咖啡、看书。住进去后,我的周末只有一个主题——搞卫生。那巨大的落地窗,擦一次像是在攀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那宽敞得能跳舞的客厅,拖一遍地下来,步数轻松破万,堪比一场半程马拉松。我朋友他老婆,一个曾经的优雅白领,现在周末最常说的话就是:“腰要断了!”
![]()
而且,空间大了,生活动线反而变得极其不合理。晚上躺在卧室床上想喝口水,得跋山涉水走到遥远的厨房;客厅的遥控器掉地上了,弯腰去捡都像是一次“长途旅行”。你买的是“大”,得到的是“累”。我们努力工作,本想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结果却把自己变成了房子的“全职保姆”,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
第三痛: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点,是我最没想到,也最扎心的。我们总以为,给家人一个更大的空间,就是爱。可现实是,这个“大”空间,正在把家人的心推远。
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晚上,你家孩子在一角的儿童区玩积木,你老公在另一头的书房里戴着耳机打游戏,而你在卧室里追剧。你们虽然都在一个屋檐下,但中间隔着一个“足球场”的距离。你想跟老公说句话,得靠喊;你想看看孩子在干嘛,得走过去。久而久之,交流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温度,是“人气儿”。小户型虽然挤,但一家人挤在沙发上看看电视,聊聊天,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是任何大空间都给不了的。大平层太大了,大得显得空旷、冷清,缺乏那种包裹式的温暖和安全感,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
第四痛:空间浪费,功能鸡肋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实用账。很多大平层为了追求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气派感,设计了超长的过道、巨大的玄关。这些地方除了积灰,平时谁会在那儿待着?纯粹是无效空间。你花钱买了150平米,可能真正高效利用的还不到100平米。
![]()
而且,为了显大,大平层大多是开放式布局。这看起来是时尚,实际上是隐私的“灾难”。你在客厅接个电话,全家人都得旁听;你在厨房忙活,一点私密性都没有。有时候,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巨大的、一览无余的空间,而是一个能让自己蜷缩起来、安安静静看会儿书的“小角落”。大平层往往缺少这种让人有安全感的小尺度空间,住久了,会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