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
一旦身体出现反复异常,多半不是“小毛病”,而是肿瘤敲门的信号。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好,能扛就扛,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肿瘤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往往在身体里悄悄酝酿很久。恶性肿瘤早期有迹可循,不是“无声无息”地袭来。
警惕那些反复出现的五个症状,别总想着“拖一拖就好”,有时拖延就是给肿瘤机会。
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绝不能轻视
![]()
持续低热,尤其是傍晚体温升高,反复不退,并不都是感染或者炎症。有些恶性肿瘤,比如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早期就可能出现这种不明原因的低热。
普通感冒发热通常一两周就会好转,肿瘤相关的低热却常常拖几个月。很多人以为“熬一熬就好了”,其实身体已经在用发热“报警”。
莫名消瘦更不能随便忽视。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近七成消瘦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前三个月体重下降超过5%。
有些人嘴上说在“控制饮食”,但自己根本没怎么刻意减肥。体重一直掉,衣服越穿越松,脸色也越来越差。
![]()
肿瘤细胞“抢”走了身体的养分,身体分解脂肪和肌肉,体重自然就下来了。如果没有增加运动、没有节食,却突然瘦得快,这种消瘦很可能不是好事。
反复疼痛是另一个危险信号。大部分良性疼痛,几天就能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常常“没位置”“没规律”,比如晚上疼、深呼吸疼、某个部位持续钝痛。
夜间痛醒、止痛药无效、疼痛范围逐渐扩大,这种变化更要警惕。中国抗癌协会的共识中提到,恶性肿瘤相关的疼痛,往往不是普通炎症或拉伤所致。
皮肤或黏膜异常出血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见了鼻血、牙龈出血、女性阴道异常出血,只当是“火气大”或“内分泌紊乱”。
![]()
但反复出血、量多、颜色异常,或伴有不明瘀斑,都可能和血液系统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有关。身体的止血机制出问题,往往是内部有大麻烦。
持续消化道症状也要警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别强调,反复腹胀、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黑便或便血,持续两周以上,需高度重视。
肠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很多都是这样悄悄“打前站”。不少人总觉得肚子不舒服是吃坏了,喝点粥就行。等到查出来,往往已经拖成了晚期。
信号背后的真相
![]()
很多人对肿瘤的印象还停留在“晚期很痛苦”“治疗没希望”。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远比想象高。
比如,早期乳腺癌、甲状腺癌、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能超过90%。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早期肿瘤的症状往往被误解为小毛病,被忽略掉。
持续低热常常被误判成“身体抵抗力差”,但真正的肿瘤相关低热,体温波动不大,反复持续,吃药难退。
消瘦也容易被当成“减肥成功”,但伴随食欲下降、乏力、脸色发黄,身体在提醒你“能量在流失”。
![]()
反复疼痛最容易被误解。腰背痛、骨关节痛、头痛,贴了膏药不见好,喝了止痛药只是暂时缓解。
背后有肿瘤“作祟”,疼痛只会越来越重。尤其是夜间痛醒、深呼吸痛、位置不固定,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出血更是极易被低估。女性月经不规律、便血、痰中带血,很多人总觉得“熬一熬就过了”,但这种不明原因的反复出血,往往是消化道、呼吸道、妇科等肿瘤的警示信号。
消化道问题也常常被误当“饮食不当”,但肿瘤相关的腹胀、便秘、腹泻,会反复出现,普通调整饮食并无明显改善。伴有黑便、便血、体重下降,风险就更高。
![]()
别被年轻无忧迷惑
很多人总觉得恶性肿瘤是“老年病”,自己年纪轻,怎么可能遇到。数据打脸—《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35岁—59岁人群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不少高发肿瘤已悄然年轻化。
熬夜、久坐、饮食重油重盐、喜欢烧烤腌制、缺乏运动,这些习惯让肿瘤“有机可乘”。一些年轻人身体出问题,还觉得“我年轻,扛一扛就好”。
数据显示,我国肠癌患者中40岁以下人群占比已超过15%。一旦五个症状出现,别再用年轻为自己“壮胆”,早查早治才是底气。
![]()
科学应对这五大症状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一旦出现持续低热、莫名消瘦、反复疼痛、异常出血、持续消化道不适,时间超过两周,或者反复发作,一定要主动到正规医院做检查。不
要抱侥幸心理,也别妄想“自愈”。肿瘤不是靠硬扛能挺过去的病。很多人害怕检查,担心“查出来就是绝症”。但绝大多数肿瘤早期治愈率很高。
很多常规筛查项目并不复杂。比如血液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测、B超、胃肠镜检查、低剂量CT等,都是常规操作。检查出来不是判“死刑”,而是给自己争取主动权。
![]()
家族有肿瘤史的人,更要重视。某些肿瘤确实有遗传倾向,比如肠癌、乳腺癌、胃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别提到,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应定期体检,早查早治是唯一出路。
并且,健康生活方式也能降低风险。均衡饮食、多吃蔬果、减少腌制油炸、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这些都能让身体更“不欢迎”肿瘤。
很多人怕“体检查出毛病”,最怕的是知道太晚。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身体已经在给“信号”。一旦五个症状反复出现,不要再犹豫。主动筛查,及时干预,才是真正的健康底气。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2[R]. 北京: 国家癌症中心,2022.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