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航空工业电源的厂区内,传统机加车间正加速蝶变,向着聚焦电机“心脏”与“骨骼”的现代化精益生产单元稳步迈进,以智能制造破解生产瓶颈,为航空电机核心部件生产注入全新动能。
聚焦核心直击“锁喉之痛”
过去,轴类零件加工路径漫长复杂,需在车床、铣床、磨床间反复周转,不仅加工节拍长,多次装夹更易产生精度误差;而铁芯生产则长期受制于大量重复、繁琐的手工作业,效率与稳定性难以提升。
“痛点,就是变革的起点。”公司党委精准研判:轴和铁芯作为电机核心部件,其生产瓶颈正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锁喉之痛”。一场以打造智能制造样板工程为目标的变革就此启动,集中优势力量向核心生产难题发起攻坚。
“三岛”协同重构轴类加工新生态
走进崭新的轴类精益单元,传统离散的设备布局已被现代化“三岛”模块化布局取代——这并非简单的空间重组,而是基于工艺本质的流程革命。
依据轴类零件回转体的工艺特性,产线被科学划分为车床自动化模块、加工中心自动化模块与齿轮加工模块三大功能单元,搭配集成化、智能化信息管控系统,实现从物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零组件自动化识别追溯、地轨机器人转运物料、复杂结构件一次性装夹,兼容多种产品共线生产,大幅减少周转时间与装夹误差,从源头提升加工的精度与一致性。
此次改造更是对轴加工全流程设备能力的彻底升级:前工序关键设备将单件加工时间从“个把小时”压缩至“十来分钟”,后端引入的高精度数控磨床,彻底破解核心轴径磨加工的精度与稳定性难题,全力冲刺产品合格率100%的目标。
产线的“智慧大脑”——PCS管控系统如同神经网络,实现订单接收、智能排产、过程监控到质量追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可根据订单需求与设备状态实时调度任务,支持多品种、混批次、混序生产,灵活响应紧急“插单”,赋予产线前所未有的柔性化与敏捷性。
自动化突围让铁芯生产“数据说话”
铁芯单元的改造,是一场针对“不增值劳动”的精准歼灭战。针对以往重复性手工作业痛点,单元规划了清晰的自动化升级路径:从清洗、喷涂到叠装,多台工业机器人全面替代人工,完成过去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抓取、摆放动作,既将工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实现作业节奏的标准化管控。
建设过程中,团队通过深入工艺实验,重新梳理标定关键工艺参数,让铁芯生产的涂层厚度、压力控制等关键指标,从“凭经验、靠人盯”转变为“按数据、由设备控”,实现生产过程的完全显性化与精准可控。
精益单元的建设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更培育了一批企业核心技术团队。众多青年骨干全程参与产线设计与调试,从最初的“表面理解”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行家里手。
老厂房的“数字新生”,让钢铁被赋予智慧,汗水转化为数据。一代航空人的梦想与坚守,正通过这条崭新的精益产线,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未来全速前进。
来源:中国航空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