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喝杯酒,再把兵权交出来,这是建隆元年的腊月二十三,赵匡胤在讲武殿摆了桌酒席,酒喝得差不多了,对着陪坐的十个统军大将说的,这话听着跟开玩笑一样,
可底下没一个人敢笑,因为殿外头他那帮御龙直的刀都出鞘了,那刀光,比炉子里的火炭还亮,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这些人,
![]()
一个个都上折子说自己身体不好,请求退休,一场改朝换代最容易出事的流血冲突,就这么被一杯酒给轻轻盖过去了,史书上就八个字,
“杯酒释兵权”,里头藏着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省钱的一次政变收尾。
赵匡胤这底气,全是他自己打仗的账本里头来的,十年前,后周打寿州,南唐那个叫刘仁赡的守将死活不投降,城破前一天晚上,
赵匡胤自己带着几十个敢死队就爬上了城墙,亲手砍了门楼上的守将,血都灌满了鞋子也没退一步,那场硬仗打下来,他心里就记下了两条,
一是攻坚不如攻心,二是杀敌不如断了对手的后路,他这本账的下一页,就是陈桥兵变的预算表,一件黄袍,三十来个驿站的兵,
两个城里的内应,总共花销估计都不到一千贯钱,可这事办得比任何一场大仗都利索。
等到统一战争一开打,他那本小账本就升级成了算法,公元963年,他先打荆南,派了三万兵,让水师先把长江给堵了,再叫步兵假装路过,
说是去“帮忙平乱”,结果兵不血刃就穿过了人家的地盘,一下子拿了十七个州,三十万石粮食,965年打后蜀,王全斌这人打了胜仗就瞎搞,
乱杀投降的人,搞得蜀地又反了,赵匡胤立马就把他换了,派了曹彬去,让他“宽待俘虏,慢慢打”,还追加了十万贯的军饷,
把蜀中一年的盐税收入全赏给了前线部队,那叛乱当月就平了,在数字面前,将军们那点杀心,全被利润给算计得明明白白。
![]()
真正显出他“鬼才”本事的,是他花在情报上的钱,在开封皇城右掖门外边,他搞了个“都亭驿”,明面上是招待辽国使臣的地方,
暗地里却是宋朝初期最大的情报站,只要有北汉、南唐的商人住进来,驿站里的小吏晚上就借口“给您添点灯油”,
把人家的随身文书、带的马多大年纪、甚至鞋底子上沾的什么泥,全都记下来,赵匡胤每个月初一都要亲自看这些报告,
还把情报分成红黄蓝三色,红色的就是辽国军队的动向,黄色的是南唐水师的情报,蓝色的是蜀地粮价的变动,973年,南唐派了个叫李从镒的使者来进贡,
都亭驿就上报说他手下人带了不少斧头凿子,赵匡胤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想毁掉采石矶的浮桥,于是他偷偷下令让曹彬提前在水下布置好铁链子,
第二年大军过江的时候,那桥果然好好的,一天之内大军就全过去了,金陵城一下子就成了孤岛。
他打北边的太原,也是用算盘代替了玩命硬拼,976年五路大军出发,每一路都配了三百人的“飞山军”,专门去拆城墙上的防御工事,但又严令“不准登城”,
看着像是假装进攻,其实是在算消耗账,北汉这个地方产铁,但是缺粮食,宋军每打下一个堡垒,就把里头的铁锭全运走,就地换成粮食,
再转手把粮食卖给契丹商人,把军费又给赚回来了,就这么搞了三个月,太原城外的铁价跌到了谷底,粮价却涨上了天,辽国的援兵还没到,
![]()
北汉自己内部就先乱了套,赵匡胤在一份奏疏里写过,“伐国先伐市,比伐兵更急”,一句大白话,把经济战的门道说得透透的。
可就是这么个天才,也有算错的时候,976年十月,他在万岁殿里突然就没了,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千古谜案,也留下了“先南后北”战略的一个大尾巴,
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人手里,可他自己这边的禁军,早就被他拆成了三衙十二军,权力分得散散的,边关的将领再也没了以前那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权力,
十五年后,他弟弟宋太宗在高粱河被辽军打得大败,人们这才想起来,赵匡胤那个精妙绝伦的算法里,好像缺了最后一行代码,谁能保证,下一个当皇帝的,还能算得这么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