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来源:掌上梅州
从梅江河畔走向南洋商海,从青砖灰瓦的围龙屋到享誉世界的驰名品牌——梅州客商,以“四海为商”的魄力和“根脉情深”的赤诚,不断在时代卷轴上书写实业报国、反哺家乡的佳话。他们从乡土出发,勇闯天下、锐意开拓,成就商业传奇;又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回报桑梓,将财富、智慧和热忱倾注于故园热土。
如今,这股源自血脉的“反哺”之潮,正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海内外客商以筑路架桥惠及乡邦,以捐资助学润泽乡土,更以实干精神同绘家乡振兴发展画卷……他们将客家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精神基因,化作城市的脉络、乡土的蝶变、教育的春风、医疗的福音,在梅州大地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乐章。
崇先报本
反哺故园情怀永赓续
“崇先报本、爱国爱乡”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对于梅州客商而言,无论走得有多远,事业做得有多大,“梅州”这个地理和文化坐标,始终是他们精神的原点和情感的归宿。
19世纪末,海外客商便积极参与祖国地方建设,以侨资激活本土产业,推动梅州近代化进程。1899年,祖籍梅江区城北的泰国归侨范坤南创办“嘉应染织传习所”,传授染织技术,同时附设染织厂,开创嘉应州近代染织工业;1900年,祖籍梅县雁洋的印度尼西亚侨领丘元荣,在东较场背开办首家华侨玻璃厂,带动地方就业和技术革新。
进入20世纪,更是涌现出“百校之父”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等心系家乡的客商。“桑梓善业,应尽仔肩”是大埔籍客商田家炳先生的慈善理念。20世纪80年代,香港商界争逐财富巅峰,他却倾力投身公益。在家乡大埔县,田家炳捐建了学校、医院、桥梁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小学20所、中学12所,造福桑梓赤诚尽显。为了在金融风暴后继续支持教育慈善事业,他变卖了别墅,自己却租住在公寓楼里;为了提前付清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他还将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田家炳先生慷慨奉献一生,个人生活却极为节俭和朴素。他自奉俭约,厚人薄己,被称为“把自己捐成穷人的富豪”。
![]()
1994年12月,在梅州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田家炳先生慷慨捐资1700万元人民币给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田家炳基金会供图)
“终生回报祖国,至死方休”是梅县籍客商曾宪梓博士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不负祖国对他的培育,难舍乡土浓情,秉承科教兴国、产业报国精神,从未间断对家乡梅州发展的捐助,历年支持家乡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医疗、道路桥梁、植树绿化等项目建设300多项,捐款金额逾2.2亿元,其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深受人们敬仰。
![]()
2025年,曾智明为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捐资奖教学金、捐赠智雄大礼堂升级改造专项资金。(高讯 摄)
这种精神,在新一代梅州客商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我支持家乡教育的初心,一半源于客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崇文重教’传统,另一半则来自父亲曾宪梓博士的言传身教。”梅县籍客商、全国政协委员、金利来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曾智明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从老一辈的“倾囊相助”到新生代的“反哺初心”,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根植于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这正是客商精神赓续光大的内核所在。
筑路架桥
夯实发展根基惠乡邦
在梅州的青山绿水间,由海内外客商捐资修建的一座座桥梁横跨溪涧,一条条平坦的公路穿村过户,它们承载着客商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
横跨梅城梅江河90多年、早已是梅州象征之一的梅江桥,是海内外客商心系家乡的物证。当时,梅县籍富商陈济轩等人通过捐资或劝捐的方式,支持桥墩建设;梅县籍旅日侨领潘植我捐资1.5万银元;梅江区籍印度尼西亚华侨侯火生及其母亲,不仅自己热心认捐,还不辞劳累四处奔走协助募捐,在南洋募得1.2万多银元……至大桥建成,当地百姓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慷慨捐赠,共计8100多人,累计捐资额达11.23万余银元。
不仅梅江桥,梅州许多桥梁的修建如梅城的东山大桥、嘉应大桥等等,都得到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捐资,这些桥梁也成为他们魂牵故土的地标性建筑物。
不少客商还通过捐资修路等方式积极为家乡改善民生。丰顺籍客商、广州凯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应裘便是如此。2020年6月,丰顺县留隍镇上湾至站口四好农村路建成通车,全长9公里的农村公路是通往小胜镇、潭江镇、砂田镇和大埔县的交通要道,承载着周边近万名群众的日常出行和奔康致富期盼。在许应裘先生的慷慨捐资助力下,仅用了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沥青路面铺设以及附属工程建设,在家乡创造了“丰顺速度”。近30年来,他组织成立了“广东省见真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在医疗教育、扶贫济困、修桥筑路、乡村振兴等民生慈善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对家乡的牵挂,既落在修桥铺路的“硬支撑”上,也融于捐资兴医的“软关怀”里。从梅州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到梅县区松口人民医院,这些守护百姓健康的医疗机构发展历程中,均镌刻着海内外客商捐资出力的印记。这份桑梓深情的温暖传递,在五华县一场持续20年的义诊行动中续写着新篇章——今年10月25日,广东省五华商会组织60余名医疗专家教授深入五华县龙村镇中心卫生院、转水镇卫生院,开展第20次基层义诊,把高水平医疗服务送到山区百姓身边。
捐资助学
点亮家乡希望和未来
“卖‘屎缸迹’也要缴子女读书。”这句深植于客家人血脉的崇文重教古训,如今正被心怀故土、回报家乡的客商用行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2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暨捐赠仪式上,曾智明再度慷慨解囊:50万元奖教奖学金,用于表彰深耕讲台的优秀教师、鼓励勤奋求知的学子;211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智雄大礼堂的升级改造,为师生打造更舒适、更现代化的学习和活动空间。而此举只是其全力支持梅州家乡各项事业建设的缩影——自2004年起,曾智明已累计为梅州公益捐赠近3470万元,从设立覆盖多校的奖教奖学基金,到助力乡村振兴,他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反哺家乡的初心。
这份反哺家乡的热忱,在梅州客商群体中蔚然成风——五华籍客商、云南坚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成云,他个人独资捐赠5000万元,助力家乡五华县洞口学校进行升级改造。更令人感动的是,其父亲温南春也同样心系桑梓,大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24年9月成立“温南春教育基金会”,初始资金600万元,用于奖励洞口学校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能够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是我们这些在外游子的共同心愿。”温成云说。大埔籍客商、深圳市鸿富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武心系母校发展,事业有成后始终牵挂着梅州市曾宪梓中学,2016年开始坚持每年为学校捐资不少于50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母校建设……
从“点点星光”到“璀璨星河”,客商捐资助学的善行汇聚成照亮家乡学子前行之路的不灭灯火。梅州市香港“摘星计划”正是其中的生动缩影,该计划是我市旅港乡亲吴彩华和一批香港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发起的一个助学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860多万元、资助学生800多名。“作为旅港梅州人,我始终关注着家乡教育的发展,希望通过‘摘星计划’帮助更多梅州自强不息学子圆大学梦。”五华籍客商、梅州市香港“摘星计划”创办人吴彩华表示。
![]()
2017年,梅州市第八届香港“摘星计划”助学活动启动仪式在梅城举行,摘星计划发起人兼赞助人吴彩华向各县学生代表颁发协议书。(钟小丰 摄)
从“雪中送炭”的及时激励,到“重塑环境”的深切关爱,再到“授人以渔”的全面赋能,客商的捐资助学之举,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物质支持。他们更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基因,与现代化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为家乡的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不仅为梅州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的人才根基,更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而可持续的教育支持体系。
深度反哺
同绘“客都富春山居图”
自“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吹响以来,客商的反哺行动正从点状支持向深度参与拓展,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之中,共同致力于绘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客都新画卷。
兴宁市北塘村和美乡村项目的实践,便是梅州发挥客商资源优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精彩截面。金秋十月,徜徉在洋陂河畔休闲步道,只见不远处的休闲公园与村落民居、成片稻田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为周边乡亲和务工人员提供了休闲好去处。这一令人欣喜的变化,汇集了当地外出深圳经商的企业家韩伟彬的鼎力支持——他慷慨捐资1000万元,助力北塘村口广场、休闲公园、文体公园建设等。韩伟彬表示:“我们客商历来有着诚信为本、敢闯敢拼、心怀桑梓、回报家乡的精神,如今能有机会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看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美,我觉得这份投入很值得!”
![]()
兴宁市叶塘镇北塘村和美乡村项目的实践,是梅州发挥客商资源优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精彩截面。(高讯 摄)
在丰顺县留隍镇,客商力量也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纽带书写乡村振兴新篇。2023年以来,该镇以“乡亲发力、群众受益”的思路,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留隍镇累计发动乡亲、客商捐资33.9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项目35个,展现了以乡情为脉,从“个体善举”到“群体共兴”的升华。
在深度反哺过程中,各级工商联与商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梅州市工商联通过推动10家省级商协会与各县(市、区)结对共建,并实现全市123家商会协会与113个镇(街道、农场)结对全覆盖,构建了一张高效协同的帮扶网络。这张网络积极引导商协会围绕推动培育“四上”企业、壮大县域经济、消费帮扶、公益慈善及绿美梅州等领域开展活动,将分散的客商力量整合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蕉岭县,这一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该县工商联深入开展“百会助百镇 万企兴万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组织22个商协会与8个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签约总项目金额2.03亿元。商会通过引进特色产业项目、提供技术培训,不仅帮助结对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公益事业,全方位提升了乡村发展能力和文明程度。
涓流汇海,聚光成炬。从拼搏奋斗的老一辈到开拓创新的新一代,梅州客商的爱国爱乡精神薪火相传。无数客商的身影,与千千万万的家乡父老融为一体,汇聚成润泽桑梓、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