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航空兵的建设历程及战术
中国远程航空兵需求差异
![]()
小汤山航空博物馆展出的轰-6早期型号
与苏联或俄罗斯不同,新中国的远程航空兵是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首先是关于远程航空兵的作战思想空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从农村走出来的革命队伍,历经二十余年的革命战争,除了地面作战以外,没有任何航空兵作战的经验与理论,但是非常希望拥有能够跨越辽阔地域打击敌人的手段,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对建立远程轰炸航空兵最为朴实的认知。此外,新中国还非常希望建立本国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工业基础,尤其是苏联当时在轰炸机基础上研制了喷气式客机,使得中国对于能够同时拥有喷气式轰炸机和喷气式客机生产技术充满希望。这是1957年引进清单中列入图-16飞机的初衷之一。1959年,聂荣臻与空军和三机部谈话,提到图-16很落后,不能作为作战飞机使用,试制可以当作练兵,将来空军不用,还可以交给民航使用。由此可见,中国空军对远程航空兵作战的认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树立起来的。
![]()
早期型号的轰-6机头右侧安装有23毫米固定航炮
其次,中国缺乏远程航空兵作战的手段。尽管中国急于引进了苏联图-16飞机的生产技术,但没有配套引进武器系统,尤其是防区外投射的机载武器系统。实际上当时苏联正在为图-16型中程轰炸机研制配套的制导武器系统,该型飞机发展潜力并非苏联专家组对中方讲述的那样落后和不堪。在1961年7月列宁格勒海军展览会上,图-16飞机就挂载了涡喷发动机动力的KS-1型空舰导弹,同年10月另一种配备图-16轰炸机的火箭发动机动力的K-10空舰导弹在苏联海军航空兵列装。这两型导弹都是防区外投射的弹药,克服了图-16型轰炸机对战后现代防空系统突防能力低下的劣势,使其能够在敌方防空火力杀伤区之外投射,避免敌火毁伤。包括在此后苏联研制的K-16、K-24等型导弹在内,都能配备图-16轰炸机。其中至少有三个型号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前研制,并且在1959年前后接近完成。由于两国关系破裂,中国仅引进了图-16型飞机和生产技术,没有获得配套的这类远程空地制导武器。这造成中国引进技术生产的轰-6飞机只能采用临空轰炸方式进行作战。在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二颗氢弹试验中,同样采用轰-6甲型飞机以临空方式投弹。为使参试飞机在投弹后有足够的时间脱离氢弹爆轰毁伤区,不仅需要将飞行高度保持在6000米以上,还需在氢弹尾部加装降落伞,减慢其下落至起爆高度的降速。这种使用轰炸机临空投掷核武器的作战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地空导弹和喷气式歼击机出现后已经过时,正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的那样,“轰炸机进入别国领空都将是困难的”,“在目标上空投弹已经成为痴心妄想”。中国在1967年的轰炸机投掷氢弹试验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而1972年1月7日由强-5投掷氢弹试验成功才真正宣告中国航空兵具备了核威慑能力,因为强-5这种高机动的小型作战飞机才有可能采取超低空突防穿透敌方防空体系,达成临空投弹的目的。
![]()
轰-6
中国对远程航空兵的部署也是遵循将其作为军委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中国的地理中心。最早的远程航空兵部队是人民空军航空兵的第36师,其主力机群分别部署在陕西武功和临潼两处基地,这里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前往任何主要威胁方向的航程差距不大,有利于灵活调度兵力。除此以外,配套的空军维修厂,以及航空工业部门的大型作战飞机制造基地也配置在附近地区,使得结构复杂、技术保障要求极高的轰炸机部队具有良好的支持环境。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图-4型活塞发动机的远程轰炸机,还是随后引进的两架图-16涡喷发动机的中程轰炸机,都被交付武功的空36师列装。因此空36师是中国空军首支远程航空兵部队。在轰-6中程轰炸机服役之前,中国仅有空36师是远程航空兵部队,诸如空8师和空10师此时仅装备轻型的轰-5或伊尔-28轰炸机,这是苏联研制的前线轰炸机,主要承担近距离支援任务,但是在中国缺乏远程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的时期,这些轻型轰炸机部队也承担打击敌方战役纵深目标的使命。由于中国引进的伊尔-28或仿制的轰-5型飞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同样缺乏防区外投射的武器,因此也仅能采用临空轰炸,其作战性能相当落后。
国产型轰-6在1968年试制成功后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中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其作战使命也有所调整。从轰-6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列装之初,中国正面临苏联的军事威慑,解放军各军兵种都负有进行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各类使命,主要是防御苏联从北方边境发起的大规模入侵,以及对华进行核战争。轰-6中程轰炸机承担双重使命,包括执行对敌方战役和战略纵深重要目标核反击,以及对敌地面战术集群进行大规模空袭。在1978年总参颁发的合同战役指导资料中,充分考虑了中国空军装备落后的情况,指出在运用远程航空兵机群对敌实施歼灭性空袭时,要求以大量的前线航空兵兵力进行协同,保障远程航空兵的突袭与突破。在遭遇敌方强大的地空火力抵抗时,陆军炮兵和二炮火力协同航空兵实施滚动式的火力推进,由地面炮兵集火射击压制或打垮浅近纵深的敌防空体系,由强击机和轻型轰炸机轮番滚动空袭打击地面战术和战役纵深的防空体系,直至将其削弱到不足以对远程航空兵机群构成致命威胁,再由远程航空兵遂行突破和突袭,如有必要,远程航空兵也可实行轮番推进的大规模滚动轰炸。战役指导中,还规定了歼击机部队在大规模突袭期间的使命,即以大机群、多层次多批次、多方向形成掩护走廊,阻遏敌作战飞机对轰炸机群的袭扰和拦截。
![]()
轰-6J
如此规模的空中战役,即便是落后的装备,也能对技术优势之敌构成致命的打击,但是关键在于机群的协同与出动能力。对于远程航空兵,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起飞升空,也有足够的空域完成各批次的编队。但对于前方部署的歼击机、强击机、轻型轰炸机等航程短、滞空时间有限的轻型作战飞机,时间协同非常重要。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在重要的战役方向构筑密集的空军机场,这些地区包括三北方向、西藏和新疆方向,以及东南沿海方向等。密集的机场群可以实现多机种和多批次同时升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兵力庞大的航空兵战役机群。在后方起飞的远程航空兵抵达前沿地带的15分钟以内,开始大量释放电子干扰,同时展开地面炮兵的集火突击,航空兵各机群从不同机场密集升空,展开滚动式的大空袭。
在远程航空兵机群抵达前沿5分钟左右,前线轰炸航空兵和强击滚动式的空袭推进开辟出走廊,并且维持走廊处于被压制状态,保障远程航空兵突破。若在此时间内没有达成预定计划,则由远程航空兵先导机群接替继续遂行滚动式的大空袭。这是保障远程航空兵突破防空前沿地域的战术协同措施,无论远程航空兵执行对敌纵深核打击还是常规打击使命,这种大规模协同都是相对有效的措施。
![]()
轰-6N
当时中国空军的远程航空兵还负有遏制和歼灭敌方坦克装甲集群的使命。战役指导中提出,在敌装甲集群快速突进的情况下,轰炸航空兵应协同各军兵种,以各种手段阻遏敌装甲集群的突进,包括使用集束炸弹、空中布雷等。并在敌行进间尚未组织起严密的防空、缺乏高空防空武器的情况下,以有效手段对遭到阻遏的敌装甲集群进行歼灭性空袭。其战术原则就是先期以大量密集的空中布雷或火箭布雷,结合集束炸弹,迫使敌装甲集群停滞,随即对其发起大规模歼灭性的空袭。根据苏军作战条令,装甲集群通常由坦克、步兵战车或装甲车、自行迫击炮、工程车、侦察车、通信指挥车、自行高炮等构成营规模的战术集群,多个这样的战术集群构成正面上宽大的攻击集团,由后方强大的炮兵和机动中程防空系统遂行支持,快速向前推进。这些营规模的集群仅配备近程、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炮,对高空轰炸机难以构成威胁。因此趁其快速推进,后方区域防空系统交替撤收行军之际,发动阻遏和歼灭性空袭将会获得较为理想的战果。尤其是协同地面炮兵采取滚动式的火力急袭,从外至内发起歼灭战,使敌方防空系统难以发挥全部效能,反而容易被层层击破。
中国空军远程航空兵遂行空袭作战的模式在鹰击61号空舰导弹服役前都是相对单调的,仅有临空轰炸模式,但在鹰击61号导弹服役后,海军远程航空兵部队首先具备了防区外投射空舰导弹的能力,这也是中国海空军首次拥有空对舰和空对地制导武器。至此,中国海空军开始了新一轮对轰-6型轰炸机的挖潜改造,同时中国几个飞航导弹设计研究机构开始了多种型号的中远程飞航式空舰、空地巡航导弹的研制。20世纪90年代的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以及90年代中期的台海危机,加速了中国完善远程航空兵装备与系统的研究与生产。至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第二次台海危机告一段落,此时中国远程航空兵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新阶段。
近年来一些动向已经体现出中国远程航空兵的发展趋势。在数年来中国海空军机群穿越岛链进入西太平洋的记录中,远程航空兵编队中的轰炸机主要是空军的轰-6K巡航导弹载机和海军航空兵的轰-6H等空舰导弹载机,并有远程大型侦察机伴随。甚至有苏-30远程多任务战斗机和预警机伴随。这一动向表明,中国空军正在探索大编队机群运用机载巡航导弹打击第一和第二岛链的作战规律。海军穿出岛链训练的远程航空兵机群组成为轰-6H空舰导弹载机、大型海上目标侦察机等高新系列远程飞机,这表明中国海军航空兵在探索以中程轰炸机与远程空舰导弹相结合的海战体系,这与美国海军当前正在建设的以B-1B和LRASM远程飞航式空舰导弹构成的海战体系非常类似,中国在飞机和导弹性能上目前落后于美国,不过弥补这个差距并无不可跨越的技术瓶颈,至少中国已经在发展隐身轰炸机和类似LRASM通用型反舰导弹,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巡航导弹。这充分表明当前中国军事战略赋予远程航空兵的使命,不仅承担三位一体核打击使命的战略威慑力量,同时也是对地和对海大规模攻击的高机动战役集团。
![]()
当年设想如今已经变为现实
很显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于远程航空兵的轰炸机平台相对落后,虽然新型的轰-6K相对于最早引进的苏联图-16中程轰炸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21世纪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远程打击平台,但是其隐身和飞行性能的不足大大增加了其在新世纪信息化战场上的局限性。由于缺乏隐身设计,使得敌方空情保障体系能够在500至800公里外实现截获。轰-6K配备的远程导弹武器同样缺乏隐身设计考虑,而且空舰导弹采用的是主动雷达末制导,使得在末导雷达开机后就会立即惊动目标舰艇而招致拦截。目前轰-6各型导弹载机在针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中,已经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针对美国介入台海事务的反介入斗争中,完全处于劣势。为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中国已经在研发以隐身飞机、隐身空舰导弹和隐身巡航导弹构成的新一代远程作战系统,这个系统从技术上对于中国已经不存在瓶颈,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直接从亚音速中程轰炸机跨入隐身轰炸机阶段,中国跳过了美国和苏联冷战末期所经历的超音速远程轰炸机低空突防时代。在未来10至15年内,中国空军远程航空兵依旧承担核打击和战役常规打击双重使命,但是细分有了很大变化,那就是在常规打击使命中,增加了隐身轰炸机和隐身空舰导弹构成的高机动航空大海战集群,以及高机动航空战役集群的概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