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蜀汉伐魏时,魏延曾提出带轻兵从子午道直入关中,偷袭长安,这个建议被诸葛亮断然否则,理由是不要轻易犯险。
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子午道的具体路径,论证一下魏延的提议是否可行。
子午道之名,来源于古代的以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如午门。翻越秦岭有很多古道,如褒斜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等,唯有子午道走向最接近于南北直线,路程最短,魏延的提议也是基于这一点。
子午道经过哪些地方?我们来具体解析一下,为了方便表述,我们从南向北说起。
![]()
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在汉中的东北方位,因此,子午道的起始路径是往东走的。从汉中出发,在汉中盆地顺着汉水经过城固县,洋县,在洋县龙亭镇进入秦岭山区,经过酉水镇,金水镇,进入黄金峡镇。过了黄金峡大湾区后,顺汉水河谷而下,再走进汉水支流子午河河谷,往上走一段到达西乡县子午镇。这个子午镇也称为南子午镇。
如果仅从地图来看的话,经过了这一段东行的路径以后,应该折向北了,但是,晋朝以前的子午道并非如此。
到了子午镇以后,路线是折向东南,沿着子午河的支流牛羊河前进,到达饶峰岭,此地设有饶峰关。翻越饶峰岭以后,沿着饶峰河谷继续向东南前进,抵达石泉县。然后经过窑湾,石磨铺,沿着汉江北岸走到马岭关。经过马铃关后,抵达池河镇。
![]()
这段路程,我一直有个疑问?既然从汉水出发,翻山越岭后又抵达汉水河谷,为什么不直接走水路?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自汉初武都大地震之后,汉水水量减少,黄金峡等处险滩多,已不是适合军队带着辎重通行。
池河镇为子午道的最南端,到了这里以后,道路转向东北,顺着池河前进。道路经过后营,筷子铺,石佛寺,筷子街,迎丰街,梧桐寺,在龙王镇进入安康市宁陕县。然后经过火镰砭村,东腰岭关(太山庙镇),胭脂坝,营盘。翻越山岭后,来到了月河河谷的月河坪村,再经过西沟,沙坪街,沿着旬河河谷来到了江口镇。
过了江口镇以后,经过高场关,经广货街,道路来到干沟口,在这里翻越秦岭主脊。这一段路海拔达到了1500多米,为子午道最高点。
翻越秦岭主脊,就来到了沣河河谷,往北走即到了子午关(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关石村)。再往北走,经过九龙潭就走出了秦岭,来到了北子午镇。
以上是晋朝以前子午道的全程线路。
西晋以后,子午道的南段和北段保持不变,中段自南子午镇到江口镇的路段发生了变化。具体路线是:南子午镇→两河口→青草关→关口(今宁陕县城)→西腰岭关→旬阳坝→七里沟口→江口镇。
为什么西晋之后,子午道的路线会发生变化?
我的猜想是这样的,西晋灭亡以后,历史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南北对峙时期,秦岭恰好就是南北对峙的前线,子午道实际上被分割成南北两段而荒废了。隋唐重新开驿道,就对原来绕经东南方向的路线给裁撤了,新修了西线道路。
我们回到问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不可行?
子午道秦汉以前的线路全长达到了1200多里,80%以上为崎岖山路。按照古代军队在山区的行进速度,恐怕要半个月才能走完全程,这么长时间变数太多。即使能顺利到达长安,轻军行进,缺少攻城器械,恐怕也难骤然攻下长安。曹魏在闻警之后,可迅速驰援长安,魏延那5000兵力,恐怕很快就会包围而全军覆灭。
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子午谷行进路线,沿途人烟稀少,全程1200里,在汉朝连一个县城都没有,可见多么荒凉。即使曹魏不设伏,但凡有一个清醒的人提醒一下,守住沿途关隘中的任何一个,魏延的轻装部队粮草很快就会耗尽,只能溃逃回去。同时,这样的地形利于奇袭,也利于设伏,一旦中了埋伏,连后援都没法及时赶到,只有负隅顽抗,结果自然凶多吉少。
还有重要的一点,子午道虽然偏僻,但并非不被人知,在汉朝已经很有名了。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就是从子午道前往汉中,“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王莽时期,还对子午道进行过修整,《汉书》有明确记载,曹魏不可不知这条路,奇袭未必能到达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步。
诸葛一生唯谨慎,为何?蜀汉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冒险,所以诸葛亮更依赖于自己非常熟悉的祁山道进军。祁山道虽然路途远,但易于通行。尤其重要的是,祁山道在最西面,离长安远,曹魏的后勤补给困难,不能重兵防守;蜀汉从汉中经祁山道入关中,后勤补给相对容易,因此,走祁山道是一种非常稳妥的打法。
子午谷奇谋,实在是太过冒险。
原创绘图不易,敬请关注,谢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