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继军
第十七章 种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小桐上小学那年,梧桐坡又添了一处新景,村口修了座石拱桥,青石板铺的桥面,栏杆上刻着樱桃、梧桐叶的图案,是阿桐请县里的老石匠雕的。桥的另一头,立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梧桐坡”三个朱红大字,是陈老实亲手题的,笔锋虽颤,却透着股执拗的劲。
“爷爷,这字是您写的吗?”小桐背着书包,指着石头上的字问。
陈老实坐在轮椅上,由石头推着,笑着点头:“是爷爷写的。等你长大了,也要学着写,把咱梧桐坡的名字写得精精神神,漂漂亮亮。”
小桐似懂非懂地点头,跑向不远处的校车。这几年,村里的小学翻新了,还来了两个年轻老师,都是从城里自愿来支教的,说喜欢梧桐坡的安静与祥和。
阿桐站在桥边,看着校车远去,心里踏实。合作社的事渐渐走上正轨,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人上。阿强已经能独当一面,把旅游和研学搞得有声有色;石头成了技术能手,对樱桃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还有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小林的带领下,搞起了樱桃深加工,研发出了樱桃面膜、樱桃酵素,销路好得很。
“桐哥,北京的一家连锁超市想跟咱签长期合同,要包销咱一半的樱桃。”阿强拿着合同跑过来,脸上带着兴奋,“就是价格压得有点低。”
阿桐接过合同,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不签。咱的樱桃品质在这,不能为了走量就降价。再说,咱的采摘园和电商渠道也能消化,不用把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放。”
阿强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觉得有点可惜。”
“不可惜。”阿桐拍了拍他的肩膀,“做生意跟做人一样,得有底线。咱梧桐坡的东西,不能贱卖。”
这天,合作社来了个特殊的客人,是阿桐在深圳工厂的老板,姓王。王老板看着眼前的梧桐坡,感慨不已:“阿桐,真没想到你能把这儿搞得这么好。当年你说要回乡种樱桃,我还以为你哪股神经搭错了。”
“王总说笑了。”阿桐笑着给他倒茶,“都是乡亲们一起干出来的。”
王老板喝了口茶,看着窗外的樱桃园:“我这次来,是想跟你合作。我在深圳开了家农产品体验店,想把梧桐坡的樱桃和果酱引进来,你看怎么样?”
阿桐眼前一亮:“当然好!王总要是能帮忙,那是再好不过了。”
两人聊得很投机,王老板不仅答应引进产品,还说要组织深圳的客户来梧桐坡考察,搞“城乡对接”。临走时,王老板握着阿桐的手说:“阿桐,你让我明白,不是只有城里才能赚钱,土地里也有机会,而且更扎实,更长久。”
王老板的到来,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梧桐坡。合作社很快在深圳开了体验店,梧桐坡的樱桃和果酱成了“网红产品”,不少深圳人专门开车来采摘,说要“尝尝来自梧桐坡的味道”。
秋天,陈老实的身体越来越差。阿桐请了长假,天天陪着他。老人清醒的时候,总爱讲以前的事,讲梧桐坡的穷,讲阿桐小时候的调皮,讲他娘还在时的日子。
“阿桐,”一天,陈老实拉着他的手,气息有些微弱,“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看到你把梧桐坡变成现在这样。以后……好好守着这片土地,守着大家……”
阿桐握着父亲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爸,我记住了,您放心。”
没过几天,陈老实安详地走了。全村人都来为他送行,有的老人哭着说:“陈大哥走了,心里空落落的。”阿桐知道,父亲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梧桐坡的精神支柱,他用一生的沉默和坚守,见证了梧桐坡的变迁。
安葬了父亲,阿桐站在樱桃园里,看着满树的果实,心里沉甸甸的。他想起父亲的话,想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守住过去,而是带着期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冬天,梧桐坡下了场大雪。阿桐带着小桐,在陈老实的坟前栽了棵梧桐树苗。
“爸爸,爷爷会看到这棵树长大吗?”小桐仰着小脸问。
“会的。”阿桐摸了摸儿子的头,“爷爷一直在看着我们,看着梧桐坡。”
雪地里,父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的清河,结了层薄冰,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坡上的梧桐树,披着白雪,更显挺拔。阿桐知道,梧桐坡的故事,还要继续。就像这新栽的树苗,会迎着风雪生长;就像这清河,会在春天里解冻,继续流淌;就像这土地上的人们,会带着爱和希望,把日子过成永远的春天。
而他,会和所有爱着梧桐坡的人一起,守着这份传承,看着新枝发芽,看着故园情深,直到永远。(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