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银行的"冰火两重天":业绩分化背后的经营密码
在长三角地区六家A股城商行中,杭州银行2025年三季报呈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营收增速1.35%垫底,而归母净利润增速14.53%却高居榜首。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折射出这家头部城商行在复杂经营环境下的独特发展路径。
业绩分化的深层逻辑
杭州银行的业绩分化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该行营收增速6.33%,而净利润增速高达23.15%。这种反差主要源于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杭州银行信用减值损失28.20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17.63亿元,降幅达38.47%。这种"以减值换利润"的操作,虽然短期内提升了盈利表现,但也反映出银行在营收增长乏力下的策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依然稳健。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不良率维持在0.76%,与2023年、2024年持平(可参考下方图片直观感受资产质量情况),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513.64%的高位。这种审慎的风险管理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
暗流涌动的资产质量
然而,细究数据可以发现一些潜在风险。虽然不良率保持稳定,但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51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攀升至81.64%。更值得关注的是,可疑类贷款激增127%,而次级类和损失类贷款却双双下降。这种结构变化可能预示着银行在不良贷款认定标准上的调整。
理财子公司杭银理财的快速扩张也带来新的挑战。管理规模突破5500亿元,年增速超30%的亮眼表现背后,是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如"幸福99卓越"产品年化回报率为-1.43%。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的平衡成为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
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
面对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压力,杭州银行积极推动向"轻资本"模式转型。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200.93亿元,同比增长9.96%,显著高于营收整体增速。非利息净收入占比达34.86%,位居上市城商行前三。这种业务结构的优化展现了战略转型的成效。
在科创金融领域,杭州银行的布局尤为突出。自2009年设立首家科技专营支行以来,该行已构建起"1+7+N"科创金融专营体系,服务超2.3万家科创企业,累计培育320家上市公司。2025年,该行主承销的多单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开创了民营资本服务"硬科技"的新路径。这种产融结合的创新模式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支点。
区域深耕的协同效应
作为扎根浙江的城商行,杭州银行近80%营收来自本地市场。该行通过携手专业智库对网点布局进行"深度体检",运用智能分析模型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网点布局问题,更实现了客群质量与规模的双提升——全行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4%,其中公司条线有效客户数增幅超过20%。
结语:平衡的艺术
杭州银行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地方金融机构的破局之道:唯有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肌理,才能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当前,如何在保持盈利增长的同时夯实资产质量基础,如何在业务扩张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将成为检验这家城商行成色的关键指标。在银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杭州银行的探索实践值得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