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⑧丨巩固国家安全屏障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0
分享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围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十五五”时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锻造出实战实用的国家安全能力。要树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协同理念,以高效能治理构建新安全格局。

强化战略预见与风险预警机制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一系列任务紧扣关键问题,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马宝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锻造出实战实用的国家安全能力。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巩固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构建全主体、全过程、多灾种、全手段和跨地域的国家安全体系。在中观层面,要提高重点领域国家安全的风险研判能力,科学制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性规划。在微观层面,要排兵布阵、狠抓落实,把捍卫政治安全摆在首位,统筹推进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等各项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夯实国家安全基础保障。同时,要提高房地产、地方债和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风险领域的防范化解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温晓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强化战略预见与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粮食产量、能源供需、产业链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测,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二是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与产业备份。在关键领域推进“国产化替代”和“多元化供应”,布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形成“核心+备份”的产业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话语权。三是构建韧性基础设施体系。对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实施“韧性改造”,提升其在极端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树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协同理念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过度强调安全可能降低效率,忽视安全又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如何找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降低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点?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阮开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统筹发展和安全,一要树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的系统观。不能将二者割裂。对关键领域的必要安全投入(如技术研发、产业备份),短期看可能牺牲部分效率,但长远看避免了颠覆性风险,是更可持续、更有效益的发展。二要实施精准的“分级分类”风险管理。不搞“一刀切”。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如能源、金融主干网),设定最高安全标准,资源配置可适度“冗余”;对一般竞争性领域,则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提升效率,政府重在制定“负面清单”和监管规则,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三要善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平衡。政府通过清晰的法律法规界定安全底线,而后让市场在风险定价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通过差异化的利率、保险费率等工具,引导资源自动流向更安全、更高效的领域,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内生统一。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找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降低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点需要树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协同理念。首先,应运用底线思维明确必须严防死守的核心领域(如国防科技、关键数据),在此前提下为非核心领域留出合理的风险容错空间以激发创新活力。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任何重大决策都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与“风险-收益”分析,避免因过度安全投入而窒息发展效率,或因盲目追求增长而埋下重大风险隐患。最后,治理手段必须精准且富有弹性,根据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政策,并积极探索“沙盒监管”等柔性模式,在可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与新业态,实现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安全规则的动态管理,从而在保障安全底线的同时,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以高效能治理构建新安全格局

面向未来,如何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促,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马宝成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完善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要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通过高效能治理,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阮开欣认为,以高效能治理构建新安全格局,核心在于做实三项工作。一是靠法治“定规矩”。把安全与发展的边界用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下来。完善重点领域立法。二是靠科技“强手段”。将现代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管理中。比如,运用大数据精准排查公共安全隐患,利用“互联网+政务”高效解决群众诉求,通过智慧交通物流提升经济循环效率。三是靠基层“固根基”。要推动更多资源和服务下沉到社区、网格,提升基层化解矛盾、排查风险、应急处突的能力。

“以数字技术驱动治理模式变革,是高效能治理的核心路径。尤其是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如燃气、桥梁、地铁)领域,推广智能传感与自动处置系统,实现从‘人防’向‘技防+智防’跃升,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治理的精准性与韧性。”温晓君说。

刘春生建议,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时要坚持“专业化”,加强国家安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突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山西记者站
关注宏观及山西经济社会热点!
5465文章数 38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