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何勇敢地直面衰老?

0
分享至


衰老是每一位成年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如何正确看待衰老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何疏解衰老引发的焦虑?如何规划衰老之后的人生?

然而,我们从未接受关于衰老(以及死亡)的教育,也鲜少讨论它们,因为这是“不吉利”或者让人灰心的话题。我们来不及思索衰老对于个人、社会意味着什么,它就已经自然地降临在我们身上,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作为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因为《第二性》而为人所熟知。实际上,波伏瓦还写过一本名为《老年》的书——在波伏瓦笔下,女性和老年有着相似的处境:边缘、不平等、被误解……

10月18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老年》中译本,并邀请作家于是、书评人维舟做客上图东馆,结合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老年》这本书。


01

当我们谈论衰老时,

我们在害怕什么?

于是:

我可能比我的同龄人更早接触到老年这个概念,我觉得可能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

就像我之前写的长篇小说《查无此人》中提到的,我 20 岁出头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所以对死亡这个事情就有了一个突如其来的认知。之前也没有跟任何人谈过人什么时候会死,死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这个打击之后没多久,在我 30 多岁的时候,父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我陪伴他走了大概八九年的时间,目睹了一个人从知识分子变成到痴呆儿的状态。

我 30 多岁的时候经历了这么一个变化,当别人在想怎么生娃,怎么赚钱,当时我想的是人怎么会那么快就不行了?我爸爸去世后,这个话题稍微放了一放,但是没过多久自己也开始要老了,我觉得我是在 45 岁后明显感觉到“老”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很多朋友、前辈、长辈,他们也开始进入退休、更年期。所以在我 45 岁之后,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更年期和生老死病这些话题就会成为日常的探讨话题

“生老病死”四个字,概括的就是人的一生。在看波伏瓦《青春手记》的时候,我跟编辑聊起:不知道波伏瓦是怎么样从议论自己的青春,从《第二性》到《老年》的?所以非常期待这本书。


维舟: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说到老年,并不是担心变老本身,甚至未必害怕死亡。

前些年我有同事做过临终关怀的调查,发现一个关键的点是,大部分的受访者并不害怕死亡,他们害怕的是死亡之前自己的人生不受控制,陷入老年痴呆、昏迷或无法行动,然后在不受自己控制的情况下,不知道怎么被人处理掉,这是人真正恐惧的地方——他的人生不受掌控,没有尊严。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写老家崇明的很多老年人,其中有个老人活到 90 多了,家里人给他做寿,她感慨了一句,说:“我已经老糊涂了,都不知道我活这么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很多老年人来讲,他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自尊心丧失的恐惧当中。你失去了行动自主权,什么都要得到别人批准,那这个本身就是伤自尊的。

老年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好像被认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他不能享受一个人全部的权利。

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边界不清晰的一些表现,但总而言之,我们会发现老年这个话题其实涉及到人的处境:你可能小的时候被人干预,中间有一段时间也许能够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到衰老的时候你又会面临被干预的处境。

这是波伏瓦这本书让我最受启发的地方,她毕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是落在人的处境上来写的。

02

年龄歧视VS

青春崇拜

维舟:

与对老年的漠视和厌恶相对应的是“青春崇拜”,最典型的例子:当你跟一个老年人说,“哎,你很年轻”,普遍反应都会很高兴对吧?如果你说人家老,一般没人会喜欢。大家都希望最好能永葆青春,永葆活力。

以前的传统社会是不一样的,在文献资料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很多人不是到老的那一刻才面对死亡,很多人到 50 岁以后就开始准备了

这种准备体现在两种方面,一个是很多传统社会的老人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寿衣、寿棺,可能要长达十几年、几十年,他好像就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天降临,所以他非常平静,他并不害怕,他知道那一天总归会来的。


第二点是说精神状态上。很多老人用传统说法,就是“活着的祖宗”,一方面就是他要成为家族里子孙的效仿榜样,在德行等各方面都不能为老不尊,你要像个老人的样子。

当然有一些负面的地方,很多老人会变得非常固执,他不能调整自我。比如说我岳母非常喜欢手机这些新鲜玩意,喜欢拍照,喜欢玩微信,但在我岳父看来,这也是为老不尊。

其实对年轻人来讲,觉得这样很好,为什么不可以?我们也希望妈妈去跳跳舞啊,能够时尚一点,开心一点,为什么不好?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传统跟现代冲突的阶段,要说哪一点更好,很难一概而论,你说传统的那种,如果能够平静面对自己的衰老,我觉得也是好事情。

我觉得这会导致社会的文化权力转向年轻人手里面,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写过一本书《代沟》,说传统社会为什么老人受尊重,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老人的经验是有用的,在农业社会或者游牧社会,老人知道暴风雪来了要怎么应对,天干旱了要怎么应对,因为他有积累,他年轻的时候见识过这些场面,年轻人没有经验你是不知道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的这个经验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农业社会的变迁很慢,经验现象是循环出现的,所以经验还有机会能用得上。

但现在不是了。因为到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后,比如说现在出了最新的ipad,那 70 岁的人跟 17 岁的人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年轻人还学得比你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权威就瓦解了,他不再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相反他会被嘲笑:你那套经验已经不能应对现实了,对吧?这就对老年人的自尊心带来了一点打击,他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应对现实的时候,有的老人会自嘲“哦,我确实没用了,这还是听你们年轻人的”,有的人就很难适应这个状况,变得很固执。

老年人应该始终要保持能够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是说为了捍卫自尊心,而是要把人生当作一段体验。至于说衰老甚至最后的死亡,那完全可以坦然面对,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谁都希望自己最好能永葆青春,死亡最好永远不要来。但这个其实是不现实的,最终都会遇到衰落的这个过程,它可能非常缓慢,我们要耐心、平静、坦然地去面对它,好好地管理这一段过程。这段人生同样也值得过,而且说不定能够过得很好,因为你有足够多的人生经验,人生体验是你年轻时没有过的。

于是:

刚才维舟老师说到“青春崇拜”,我想到《老年》中提到一本书,是伊拉斯谟的讲稿,里面提到了一个16 世纪的模范老年人:66 岁,没有皱纹,没有白发,不戴眼镜,气色极好;其他人因为生活腐化或不加节制,看上去很像是他的父亲。

这句话后来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在 16 世纪时,人们会认为一个人的老是因为他的生活腐化,是因为他不加节制、放荡的生活。这个所谓的“模范老人”看上去很年轻,因为他是一个老年人的美德典范。这本书里还说到,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所谓的老,要么就是在儒家社会当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他的经验是有价值的,要不然就是没有价值,他就该早早被消灭掉。但到了 21 世纪,我们对老年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使用不同的手段让大家变得不老。


痴迷于“青春永驻”的硅谷富豪Bryan Johnson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有一个硅谷富豪的永生不老计划。其实从秦始皇一直到现在都有同样的想法。这个富豪叫 Bryan Johnson,资本雄厚,尝试了所有最先进的科技,包括纳米级的药物、干细胞实验什么的,好让自己长生不老。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人,你会认为他的道德有问题吗?你会认为他的美学有问题吗?假如是你自己,在财力所及范围之内,你会用哪些手段让自己不老呢?你让自己不老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让别人称赞你的美德或价值?这些问题其实会随着看书的时候一点一点问出来。

03

《老年》与《第二性》

奇妙联动

于是:

提到两本书的对比,《老年》其实跟《第二性》一样,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过程。《第二性》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女性?女性是怎么来的?女性这一生是怎么过的?

同样在《老年》这本书中,她也提出了一个之前不太有人会正经去回答的问题:什么是老年?老年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年在社会当中意味着什么?老年对个体——对你自己——意味着什么?整个社会是怎样来对待老年人的?

她的研究方法跟《第二性》是类似的,从生理学角度、医学角度去分析老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基于民族学、人类学的史料,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一直到有宗教介入之后的世界,再到工业革命,最后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就是消费主义时期。老年人在消费主义时期和工业社会的处境跟在中世纪和原始社会完全不一样。这是她分析的一个脉络。

首先她会用一个存在主义的眼光来看“老年”。

大家知道波伏瓦比萨特小三岁,在萨特晚年得了尿毒症之后,萨特和波伏瓦做了一次非常漫长的对谈,收录在了《告别的仪式》那本书。那时他们谈到的很多话题都反映在了《老年》这本书上面,包括该怎样使用药物,童年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意味着老年会怎样,老年人的记忆,老年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死亡等等。

萨特和波伏瓦都同意的一点就是:老年、死亡是我们没有办法实现的一件事,它不像我们壮年时要实现一个目标,因为老年是一个自然过程,凭意志力没有办法阻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到老年时很难像存在主义说的用行动去定义一个人,我们没有办法用行动去定义一个老人。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我们说一个老人没有用的时候,我们其实指的是他得了某种病之后没有用了,而不该说这个人没有用了。面对老年问题时,很大的哲学命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定义人老了之后的自我定位、他的自在之身?

还有一个相同点是:波伏瓦在两本书中延续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如同女性问题本质上是男性问题,老年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的问题,并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


维舟:

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有一个论述非常精辟,她说在中国家庭,财产实际上是公有的,家长只是暂时的财产保管人,因为这份财产迟早是要传给子女的,所以在中国家庭里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你会发现很多中国的家长不信任配偶,但是信任子女。有的女性得癌症要去世了,她立的遗嘱不是给配偶,是传给子女的,因为不信任配偶,配偶可能会再婚,会让这份家产留给外人,她要确保把家产传到子女手里。

这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说有一天家长衰老以后,家长的权力就让给了子女,当他丧失权威以后,可能一夜之间从“家长”变成一个任由“新家长”随意打骂的人。我觉得男性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他权威丧失的问题。

我有一个读者是东北人,跟我讲到一个观察,说她发现在东北,很多男性到了五十几岁以后,就觉得人生就这样了,人变得非常消极,对新事物也没什么兴趣。但是东北五十几岁的女性是非常有活力的,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她不知道。后来我想了想,加上周围的一些例子,我觉得对男性来讲,他的生命力其实主要是体现在外部领域,比如说我得到工作成就什么的,一个男性到 50 岁左右,他其实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我能不能还往上爬,还有没有上升空间。如果没有,他的确是会觉得说人生就这样了。

但对女性来讲完全不一样,女性本来就不是以事业上的成功来界定自身的,相反她可能前半生一直都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妈妈在奉献,她都在为别人活着,但是到 50 岁左右,儿女要么成家了,要么至少已经上大学,也不用她多管,而且她年轻时可能没什么钱,但是到 50 岁左右她手里掌握的资源、金钱都是年轻时不好比的,好那时候她也没怎么衰老,她会觉得一下子自由了。

有一些人发现自己年轻时不能做的事,到了五十几岁爆发出很大的活力。我觉得不意外,这是中国社会一个很好的现象,可能以前几代女性都没有过这样的好事情。

女性可能原来不是处于一个中心位置,而是相对边缘,所以女性在各方面调整起来并没有那么大的障碍。玩一些年轻人的东西,女性向年轻人请教,她并不觉得可耻,但很多男的会,男性可能更加爱面子,因为他要他的权威。

于是:

我看书的时候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和看《一间自己的房间》时是一样的,因为伍尔夫发现历史上能够被她引经据典的女性实例非常非常少,所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13 世纪以前的女性到底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因为没有女人去写。

这本书也给同样的感受,你看波伏瓦用了这么厚的篇幅(《第二性》当然更厚),那么多的引经据典,但是她能够引用的女性本身的文本量非常非常少。我翻了一下,差不多要到 19 世纪,波伏瓦才提到了一个不是很有名的俄国女作家,她写到了老年人的尊严。再往前,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男性写的。

还有就是他们不认同老年人的美。我之前提到了一个 60 岁的模范老男人,但同一个作者去写老年女性的时候,用波伏瓦的话来说,就是“充满了无缘无故的恶意”。这是很典型的现象:中世纪以前男性作家对老年女性的一种恶意。波伏瓦举的例子里面包括彼得拉克这些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会把老年男性作为嘲讽对象,嘲讽他们的吝啬,嘲讽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威,嘲讽他们丑陋。但是到女性这边,那种恶意其实是女性主义研究会关注的一个方向。

从《第二性》写到《老年》,波伏瓦启发了后世包括上野千鹤子在内的大部分女性主义研究者,把老年人、女性、孩子、残疾人、有色人种等等作为一个边缘的共同体,作为一个被主流社会异化的他者来叙述,这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女性主义所涵盖的整个范围。

所以波伏瓦不是因为自己老了才去写老年,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脉络来讲,她一定会写到老年,如果她活得再久一点,她可能就会去关注有色人种、性少数群体,还有难民、残疾人等等,因为这是她的思想的必然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二手房“抛售”愈演愈烈,业内人士: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人类奇迹!

二手房“抛售”愈演愈烈,业内人士: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人类奇迹!

猫叔东山再起
2025-11-13 13:00:03
54万人的江苏小县,又要跑出一个IPO

54万人的江苏小县,又要跑出一个IPO

融资中国
2025-11-14 13:15:19
全运会乒乓球爆大冷,女单名将被淘汰,陈梦翻盘,球迷为一人惋惜

全运会乒乓球爆大冷,女单名将被淘汰,陈梦翻盘,球迷为一人惋惜

凡知
2025-11-14 15:48:53
中美刚谈拢,FBI局长火速访华?中方亮明牌:给你机会,别浪费!

中美刚谈拢,FBI局长火速访华?中方亮明牌:给你机会,别浪费!

大国观察眼
2025-11-14 06:05:05
“天上人间”的瓜!

“天上人间”的瓜!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11-14 07:57:34
福建舰入列后,中国航母“2核4常”战略曝光,南北双线加紧建造

福建舰入列后,中国航母“2核4常”战略曝光,南北双线加紧建造

星空军事
2025-11-15 00:33:53
农民工出身,《唐朝诡事录3》演男宠翻红,因长相帅气误进演艺圈

农民工出身,《唐朝诡事录3》演男宠翻红,因长相帅气误进演艺圈

娱君坠星河
2025-11-15 00:19:46
张萌的流量密码就是能少穿就少穿

张萌的流量密码就是能少穿就少穿

可乐谈情感
2025-10-24 11:18:57
女子狂犬病狂躁期抢救28天,10个月后复查达标,她做对了3件事

女子狂犬病狂躁期抢救28天,10个月后复查达标,她做对了3件事

诗意世界
2025-11-14 21:48:03
美军上将大胆预言:解放军的统一之战,会以这个名义打响第一枪?

美军上将大胆预言:解放军的统一之战,会以这个名义打响第一枪?

健身狂人
2025-10-27 01:01:13
杨瀚森首秀拿什么数据才及格?想回NBA,发展联盟保底20+10+5!

杨瀚森首秀拿什么数据才及格?想回NBA,发展联盟保底20+10+5!

嘴炮体坛
2025-11-15 00:00:04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

人民资讯
2025-11-14 17:12:34
19岁王钰栋留洋克罗地亚 能否超越武磊成新标杆

19岁王钰栋留洋克罗地亚 能否超越武磊成新标杆

运动全视界
2025-11-14 15:00:16
湖南一女子因长得太漂亮,直到55岁没上过一天班,三婚三离,颜值曝光后网友唏嘘.....

湖南一女子因长得太漂亮,直到55岁没上过一天班,三婚三离,颜值曝光后网友唏嘘.....

脆皮先生
2025-10-29 20:37:04
中国最大城市群,正在拼命建机场

中国最大城市群,正在拼命建机场

国民经略
2025-11-14 11:44:29
挂牌督办!惠州一小区地下车库发生事故致1人死亡

挂牌督办!惠州一小区地下车库发生事故致1人死亡

南方都市报
2025-11-14 14:18:12
突发!黄金又大涨!财富逻辑巨变!

突发!黄金又大涨!财富逻辑巨变!

犀利辣椒
2025-11-14 00:03:41
妻子不跟丈夫同房遭暴打,妻子彻底崩溃:他买个假的让我用

妻子不跟丈夫同房遭暴打,妻子彻底崩溃:他买个假的让我用

易玄
2025-11-14 22:02:09
13天触及12个涨停板!股民:胆大的人才敢玩!

13天触及12个涨停板!股民:胆大的人才敢玩!

数据挖掘分析
2025-11-14 15:11:08
瑟尔斯基意志坚决,率军死守红军城北部,击溃俄第51集团军

瑟尔斯基意志坚决,率军死守红军城北部,击溃俄第51集团军

环球热点快评
2025-11-12 15:32:47
2025-11-15 02:36:49
维舟 incentive-icons
维舟
评论
371文章数 12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亲子
时尚
教育
手机
数码

亲子要闻

细思极恐!全球1.14亿孩子患高血压,3大原因你娃可能都有!

“羽绒服+半身裙”,混搭风太好看了!保暖又气质!

教育要闻

独家!小初高贯通部正式成立!朝阳家长的福气还在后头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 Pro Max突然曝光:定制20GB大内存,双长焦也来了!

数码要闻

小米发布Xiaomi Miloco,探索大模型驱动全屋智能生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