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是日本领导人在1945年战败以来,首次在台湾问题上表达了日本想要武力介入的野心,首次对中国发出武力威胁。随后,日本统合幕僚部发布所谓“令和7年度统合演习”的宣传片,称参加演习有5.8万人、300架飞机、还有“出云”级轻型航母。
2025年11月11日,日本统合幕僚监部发布消息称,解放军的055型万吨大驱“鞍山”舰、054A型护卫舰“临沂”舰和903A型补给舰“东平湖”舰组成编队,穿越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活动。大隅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南部,这里已经贴近日本本土,是沟通东海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
2025年11月14日,中国国防部回应高市早苗涉台言论:“日方若不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胆敢铤而走险,甚至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必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代价。”
那么一旦开战,以如今中国的军力,可以如何吊打日军呢?【兵国大事】将以目前中日军力数据作对比,再分多个场景进行兵棋推演。
![]()
一、全域实力维度:从规模碾压到技术代差的系统性优势
海空力量:远洋投射与近岸防御的本质分野
海军力量的悬殊是中日军力失衡最直观的表征。2025年中国海军已形成400余艘舰艇、200万吨总排水量的规模体量,较日本海上自卫队154艘舰艇、62.4万吨总吨位,在数量与吨位上分别构建起2.6倍和3.2倍的绝对优势。航母体系的代差尤为凸显:中国福建舰(8万吨级)、辽宁舰(6万吨级)、山东舰(6万吨级)三舰编队构成远洋作战核心集群,其中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可实现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等多型装备的高效起降与协同作战;日本虽将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改装为可搭载F-35B的“准航母”,但2.7万吨的排水量仅为福建舰的三分之一,且缺乏航母战斗群必备的远洋护航、空中预警、综合补给等配套体系,实质仍是“跛脚的区域防御平台”。
主战舰艇与潜艇部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战略纵深。中国30余艘052D型、10余艘055型万吨大驱组成的驱逐舰群,凭借112单元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兼容防空、反舰、反潜等多型导弹,其中055型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可在10分钟内突破日本宙斯盾系统防御圈;日本8艘宙斯盾驱逐舰(4艘金刚级、2艘爱宕级、2艘摩耶级)虽具备区域防空能力,但数量不足且核心技术依赖美国,难以形成体系化防御效能。潜艇领域,中国77艘潜艇(含9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5艘核攻击潜艇)对日本23艘常规潜艇形成“质+量”双重压制,核潜艇的无限续航能力使其可在西太平洋全域部署威慑,而日本潜艇受限于常规动力,远洋作战与持续部署能力先天不足。
![]()
空军力量的代际鸿沟已形成不可逆态势。中国空军2018架现役战机的规模已超越美国空军,其中300架歼-20隐身战斗机形成12个作战旅的规模化部署,搭配350架歼-16多用途战斗机、750架歼-10系列战机,构建起多层次制空作战体系;日本航空自卫队仅330架作战飞机,43架F-35A隐身战机的数量不足歼-20的七分之一,200架F-15J/DJ因机龄超30年可用率仅62%,91架F-2战机也因设计缺陷难以应对高强度空战。预警与电子战体系的差距更凸显战场感知能力的失衡:中国70架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较日本17架采用机械扫描雷达的E-767/E-2系列,扫描速度提升3倍、探测距离增加50%;歼-16D电子战飞机200公里的干扰半径,可实现对日本雷达、通信系统的全域压制与精准致盲。
导弹与电子战:攻防体系的“单向透明”格局
中国火箭军构建的“核常兼备、全域覆盖”导弹体系,是战略威慑的核心支柱。250枚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4000-5000公里)可精准打击第二岛链内的航母、军事基地等关键目标,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射程1500-1800公里)末端速度超10马赫,可突破现有所有反导系统拦截;东风-17高超音速滑翔导弹(速度10马赫、射程2500公里)采用“钱学森弹道”轨迹,使日本现有反导体系完全失效。3500枚常规导弹储备配合长剑-1000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速度5马赫、射程5000公里),可实现“多波次、饱和式”打击效能。
日本反导与打击体系的短板形成致命软肋。其海基宙斯盾(标准-3拦截弹)与陆基PAC-3系统仅能应对传统弹道导弹,对高超音速武器“无计可施”;拦截弹年产量仅60枚,面对中国饱和攻击将在短时间内耗尽。打击能力方面,日本仅有射程500公里的XASM-3反舰导弹、1000公里的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且核心技术依赖美国授权,缺乏自主研发的远程打击武器,与中国形成“攻强守固”对“守弱攻更弱”的悬殊格局。
网络电子战领域的降维优势,进一步放大体系差距。中国建成亚洲最大电子蓝军基地,“天网-2025”电磁压制系统可覆盖10MHz-18GHz全频段,在“海峡雷霆-2025A”演训中,曾实现5分钟内使模拟目标80%防空能力失效的实战化效果;量子通信网络实现“天地一体”保密传输,“墨子号”卫星与“京沪干线”构建的通信体系,让军事指令传输达到“物理不可破解”的安全等级。日本电子战能力仍停留在信号收集阶段,5架老旧EP-3侦察机、1架EC-1训练机难以形成实战效能,计划中的C-2 SOJ电子战飞机尚未服役,在5G、量子通信等基础技术领域的落后,使其信息体系不堪一击。
![]()
后勤与投送:战争潜力的“天壤之别”
工业产能与资源储备决定持续作战能力的根本分野。中国10亿吨钢铁年产量占全球50%以上,月产子弹20亿发、常规导弹100余枚的产能,可支撑长期高强度作战需求;军工级铝合金年产量85万吨、高温合金年产能15万吨,为歼-20、航母等装备量产提供坚实保障。日本99.7%的石油、10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马六甲海峡与宫古海峡两条“生命线”若被切断,8个月内将耗尽石油储备;军工产能严重不足,10式坦克主炮年产仅15门、AAM-4B导弹制导系统年产100套,4.5万技术工人缺口更使其难以扩大产能规模。
战略投送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削弱日本作战弹性。中国运-20运输机(载重60吨、作战半径4000公里)可实现装甲部队全域投送,轰-6K/N轰炸机(作战半径3500公里)可搭载6枚鹰击-12反舰导弹实施远程精确打击;5艘075型两栖攻击舰、8艘071型登陆舰构建的立体登陆体系,可在48小时内投送一个两栖机械化师。日本C-2运输机(载重36吨)因结构强度问题难以运输重型装备,缺乏战略轰炸机部队,远程投送仅能依赖3艘大隅级登陆舰,与中国形成“全域投送”对“近岸防御”的鲜明格局。
![]()
二、实战场景推演:优势转化的“速决制胜”逻辑
场景一:钓鱼岛局部冲突,48小时“速战速决”
若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挑起武装冲突,中国将实施“导弹破点+海空封锁+立体登陆”的组合拳。第一波打击中,东风-21D将精准摧毁日本前沿巡逻舰与那霸基地雷达站,歼-20编队夺取制空权的同时,歼-16D实施全频段电磁压制,使日本舰艇与地面指挥系统“耳聋眼瞎”。辽宁舰编队迅速构建半径500公里的海空封锁区,093型核潜艇在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设伏,阻断日本海上自卫队援军通道。075型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海军陆战队,在直-20直升机、726型气垫登陆艇协同下,24小时内完成钓鱼岛登陆控制。日本23艘常规潜艇因续航不足难以突破封锁,F-35A因基地遭打击无法起飞,最终只能在损失过半后被迫撤退。
场景二:台海干预作战,72小时“体系崩溃”
若日本响应美国号召介入台海冲突,中国将启动“区域拒止+本土震慑”全域作战。火箭军东风-26导弹首先摧毁冲绳嘉手纳基地、与那国岛雷达站,切断日本军事干预通道;055型驱逐舰编队在宫古海峡实施战术拦截,鹰击-21导弹可精准打击试图穿越海峡的日本舰艇。福建舰编队在西太平洋实施远洋警戒,轰-6N携带长剑-1000导弹对日本本土军工核心企业(如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实施震慑打击。网络战部队同步瘫痪日本自卫队指挥通信系统,量子通信网络保障我方指令畅通传输。日本出云级“准航母”在东风-21D打击下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因石油储备遭封锁、军事基地瘫痪,72小时内即丧失有效干预能力。
场景三:全面海空冲突,一周“彻底瓦解”
若爆发全面海空冲突,中国将以“核威慑+饱和打击+网络瘫痪”组合瓦解日本抵抗能力。东风-41洲际导弹试射实施战略威慑,遏制外部势力介入;火箭军数千枚导弹分波次打击日本军事基地、港口、电力枢纽等关键目标,24小时内摧毁其80%作战能力。反卫星武器与网络部队同步摧毁日本导航、通信卫星,使其陷入“失明失聪”状态。海军航母编队实施远洋封锁,切断日本资源运输线;空军歼-20、歼-16编队实施制空权争夺,彻底摧毁日本航空自卫队。日本因资源枯竭、产能不足,一周内即面临“无兵可战、无弹可投”的绝境,最终只能接受战败结局。
文章最后,【兵国大事】要正告日本: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小小日本可以挑衅的!咱们就是不动用核武,照样可以做到摧枯拉朽的战果!这不是吓唬,这就是实力!如果日本非要试试,那就试试吧!对日作战,不用动员!我们中国不喜欢打仗,但并非惧战,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希望日本且活且珍惜吧,否则小日子到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