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银巴铁路一桥梁用橡胶材料被指“以次充好”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银巴铁路(包银高铁银川至巴彦浩特支线)施工现场发现,中国铁建旗下中铁十六局使用的桥梁橡胶材料疑似存在质量问题。
记者随机抽取的三元乙丙橡胶板能轻易被割开、扯断,送检结果显示拉伸强度仅为1.78MPa,仅为标准(≥12MPa)的15%,且主要成分为异戊二烯橡胶而非合同要求的三元乙丙橡胶,部分产品无厂家标识,涉嫌"以次充好"。
该橡胶板本应用于桥梁钢横梁与混凝土电缆槽之间,起减震缓冲和防水作用。
专家指出,材料不合格将缩短桥梁使用寿命,埋下安全隐患。
面对质疑,施工方称材料已抽检合格,但承认不了解材料性能。
11月14日,兰州铁路监管局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
三刀认为,一条关系到无数人出行安全的银巴铁路,居然在桥梁关键的橡胶材料上动歪心思,这压根就不是简单的“以次充好”,简直是把老百姓的生命当儿戏,拿着国家的重大工程当敛财的工具,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真的很难想象,他们竟然拿这种东西往铁路上用,真不知道这些人的心是怎么长的,难道就不怕哪天桥梁出了问题,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吗?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这种“送检一套、施工一套”的操作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说白了就是AB货。
送检的时候拿最好的样品去,各项指标都合格,拿到检验报告就万事大吉,可真正用到工地上的,却是成本极低、质量极差的次品。
最为讽刺的是,检验报告上写着“检验结果仅对来样负责”,现在看来反倒成了这些人钻空子的挡箭牌。
每次说到工程建设,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层层转包的乱象。
一个工程,总包收一笔管理费,一包再转给二包,二包再往下转,每一层都要扒一层皮,到最后真正负责施工的队伍手里,利润已经薄得可怜,除了偷工减料,他们根本没有别的办法赚钱。
当然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也都见过这种情况,大项目层层分包下来,最后落到实际施工的人手里,能用的资金所剩无几,只能在材料上打主意,把合格的材料换成劣质的,把足量的材料换成减量的。
久而久之,豆腐渣工程就会越来越多。
![]()
也许有人会问,监管部门呢?
这么说吧,有些监管单位要么只看送来的样品和检验报告,根本不到现场随机抽查;要么就是和施工方串通一气,拿着人家提前准备好的“合格样品”去应付检查,对工地上实际使用的劣质材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哪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材料有问题,他们也能拿着“抽检合格”的报告搪塞过去。
这种失职渎职,我相信比偷工减料本身更可怕。
之前“西安地铁电缆事件”好像也是这样,送检的是合格产品,实际用的是劣质电缆,最后曝光之后才引发重视;还有福建高铁脱轨事件,背后估计也少不了偷工减料。
现在银巴铁路又出现这种事,说明这种歪风邪气根本就没有被彻底刹住,反而越来越明目张胆。
而他们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说白了还是犯罪成本太低。
即便出了问题,有时候就是罚款了事,或者处理几个底层的工作人员,真正的幕后黑手、利益既得者却能逍遥法外。
这样的处罚力度,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反而会让更多人有恃无恐,觉得“就算被发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不只是工程建设,就连直播间里卖的东西也很多都是AB品。
综合来看,这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底线的失守,是人心的贪婪在作祟。
为了钱,他们有些人可以放弃职业道德,放弃做人的良知,把别人的生命当成赌注,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违法违规,而是赤裸裸的谋财害命。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