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那座巨大的、已经废弃的核武器中央储存基地“诺夫哥罗德-18”。这一次,我们将展示建于 1954 年、用于存放核炸弹的“5A 号构筑物”。
关于该基地的建造历史,我们已经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写过,因此这里直接进入下一个核弹储存库的介绍。
首先需要说明,在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网站上发布的《诞生于原子时代》一书的卷册中(作者为国内核盾牌创建的先驱之一 N.S. 比留科夫),以及国防部第 12 总局的摘要和战略火箭军手册中,对核武器的发展历史有着相当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大量的日期、命令和姓名。特别是关于这座基地的内容也写得很多,因为它是第一批同类设施建设浪潮中的产物。这些资料早已过时,其中并没有任何机密信息。
如今,存放核武器已经不需要如此庞大的面积和众多建筑,因为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拆分成大量组件存放。曾经需要占据数公里范围、多个建筑物才能存放的东西,现在可以装进一座小型的现代设施中。这正是许多旧式军火库被退役的主要原因。
![]()
在接近储存设施时,我们会看到一座变电站。类似的变电站在第一批建设的旧式储存库旁边几乎都有。
![]()
沿着道路往前走,曾经可以看到三道通往仓库区域的主入口大门。
![]()
从这些入口向两侧延伸出多层的防护周界。
![]()
![]()
在这里、一个不大的人工土丘旁,曾矗立着一座不起眼的伪装建筑。
![]()
真正的储存库入口就位于这座伪装设施之内。
![]()
伪装建筑有两个车道入口,分别位于两侧。
![]()
在主入口旁还附有一个小房间,用于存放各种日常记录和消耗性文件。
![]()
![]()
这里是带有货运竖井的装卸平台。过去,竖井上方安装着一套强力的桥式起重机,用来将物品放入或吊出竖井,然后再转运到特种车辆上。
![]()
![]()
旁边就是供人员通行的下行通道。
![]()
我们沿着通道往下走。
![]()
从下方看货运竖井以及人员通道的入口。
![]()
从竖井向前延伸出一条漆黑的货运通道,里面铺设着窄轨铁路,专门用于运送装着核弹头的运输小车。
![]()
沿着墙壁可以看到延伸的通风管道。
![]()
通道尽头是一个带数个出口的大厅。
![]()
第一个出口通向气候控制装置的房间。
![]()
进入该房间的入口由一扇木制的密封门保护。
![]()
在这个房间里,曾经安装着各种用于维持储存区恒定温度与湿度的系统。
![]()
这些包括空调、加热器、加湿喷淋设备、压缩机等等。
![]()
![]()
沿着气候控制装置大厅的一侧,就是储存设施本体的“笔槽式”仓室。
![]()
进入仓室的入口由一扇重达十几吨的巨大混凝土滑动闸门保护。
![]()
![]()
在这扇闸门后面,原本还安装有金属制的密封门。
![]()
在仓室内部也铺设了轨道,不过轨距更宽,用于无吊装方式转运核弹头的移动平台。
![]()
无论是平台还是轨道,都没有延伸到仓室的最深处。
![]()
轨道末端有这样的止动器,以及地面上一些用途不明的凹槽。
![]()
墙上挂着用于温湿度监控的仪器。
![]()
这套设备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制造,与气候装置同产。
![]()
我们返回入口前的大厅,沿另一条作为应急出口的通道前进。
![]()
通道尽头是一座货运竖井,上方覆盖着混凝土板,旁边是通往人员疏散竖井的被封闭通道。在主入口被摧毁的情况下,应当破拆这个竖井,通过它将仓库中的核弹头装置转运出去。
![]()
这就是这样一个小型核弹储存设施。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还会介绍这个基地的其他许多仓库,所以今天先到这里。
![]()
感谢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