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产市场的动静有点大啊!不会要发生什么大变革了吧?
![]()
![]()
![]()
最近,打开任何一个房产交易平台,你都会看到两类醒目的房源标签——“国资处置”和“银行直供”。前者是地方国资委旗下企业在批量甩卖写字楼、商铺甚至住宅,后者是银行直接把抵押收回的房子以“七折”“八折”挂牌。更夸张的是,有些银行直供房的价格比市场价低了15%–25%!
这不禁让人心里打鼓:为什么连最懂资产价值的银行和最有资源的地方国资,都在同一时间抢着出货?是否意味着“房产税”要来了?这一连串动作又预示着房价是涨还是跌?
别急,我们一步步拆。
![]()
![]()
![]()
![]()
一、国资卖房:不是“赚钱”,而是“腾笼换鸟”
过去,地方国企账上挂着的房产被视作“优质资产”。但现在,这些资产成了拖累考核、占用资金的包袱。
2024 年以来,中央推动 12 万亿化债,要求地方盘活存量资产。很多省市明确:闲置房产必须清理,否则影响国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地方国资此时出清,是在回应两个现实:一是地方财政压力、资产负债表需要优化;二是房地产已进入“量大面广去库存”的阶段,长期囤住不动反而贬值。
更重要的是,国资正在承接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这“三大工程”任务。要接下这些国家任务,国资手里得有资金和空间——如果账上堆满老旧办公楼、闲置住宅,哪来的钱和精力去接新活?
所以,国资卖房不是为了赚差价,而是为了“腾笼换鸟”:卖掉旧资产 → 回笼现金 → 降低负债 → 拿到承接国家任务的资格。
![]()
北京朝阳国资委13年“新房”开卖:中介帮忙排队,谈价需提前取号
![]()
![]()
二、银行甩卖:不是“让利”,而是“提前卸包袱”
银行直供房的数量在 2024–2025 年激增。农行、建行、交行等大行,以及各地城商行、农商行,都在第三方拍卖平台直接挂牌房产,成交价普遍低于市场价 20%–30%。
这些房子大多是抵押物或抵债资产。银行之所以愿意“打折”,是因为它们预判:未来资产价格还会继续下行。与其等到市场进一步萎缩,不如趁早以略低价格把风险转移给市场。
银行也在配合“3000 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政策——把存量商品房收购后转为保障房。但这需要银行自己先清理存量不良资产,否则没有额度去接新业务。
换句话说,银行低价甩房,是在提前甩掉未来的坏账。
![]()
![]()
![]()
三、房产税是否真的临近?
很多人看到国资、银行齐抛房,第一反应是:房产税要来了吗?
![]()
从逻辑上看,房产税的开征需要两个前提:
1. 摸清全国房产底数——而国资和银行大规模处置资产,正是对存量房产的一次“清底”;
2. 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巨大,房产税被视为未来稳定的税源。
虽然官方尚未公布房产税立法时间表,但2024–2025 年各地已在加快不动产登记联网、完善税基评估技术。国资和银行集中出货,客观上为房产税创造了数据基础和舆论环境。
不过目前来看,这两组动作更像是“去库存 +风险处置 +结构调整”而非房产税惊雷直降。
![]()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
![]()
![]()
四、这不是市场逻辑,而是政治算术
整个过程表面是“盘活存量”,实质是在债务压力、新任务下达时的一次系统性资产置换。
对国资:完成资产变现、降低负债、拿到新任务;
对银行:降低不良率、提前甩掉潜在坏账;
对上级:推进保障房与基建,同时不增加显性债务。
唯一的不确定性转移给了市场接盘者——他们以为在“捡便宜”,实则承担了资产未来贬值的风险。
当最懂资产的机构都在扎堆出货时,普通人更该保持清醒:这轮出售不是市场的底部,而是系统性的风险释放。房产税或许不会马上落地,但资产价格的重新定价已经开始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