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跨越山海的守护——写在中国援非成功抗击埃博拉疫情十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彭韵佳、高剑飞
埃博拉出血热,一种烈性传染病,起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
十年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蔓延,一支中国疾控队伍逆行出征,成功阻隔疫情。
这是跨越山海的守护!
今天,昔日播下的友谊种子,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中非共筑命运共同体续写新的合作篇章。
首批响应,逆行驰援
2014年9月,一个装在集装箱里的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中国运抵塞拉利昂。
此时,当地正遭遇埃博拉疫情突袭。由于缺少能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防控成了“无源之水”。
中国公共卫生队伍“向险而行”,如暗夜里的光,为当地疫情防控带来转机。
该国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说,当埃博拉疫情威胁到我们的社区时,中国人民通过其政府,率先与我们站在一起。
塞拉利昂地处热带,气候炎热。“穿着全套防护服,一天工作下来,全身像水洗一样。”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助理陈操回忆道,为保证送检样本当日检测完毕,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为应对疫情,建一间固定实验室迫在眉睫。
2015年2月,仅用87天,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竣工。截至当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终止,这间实验室共检测1万多份埃博拉疑似样本,成为当地抗疫的核心支撑。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官员曾评价:中国为疫区提供医护人员、各类设施及供给,在援助疫情重灾区的国际努力中,中国是切实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
夯基垒石,筑牢防线
塞拉利昂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就从中国派;当地缺少检测物资,就从国内带。在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主任戚晓鹏看来,巩固抗击埃博拉疫情胜利成果,维护塞拉利昂长期的公共卫生安全,需要更加完备的实验室。
迄今,中国对塞拉利昂实施技术援助项目共17批,派出116人次。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逐步拓展,中国疾控的效率有口皆碑。
2019年,实验室成功确认了塞拉利昂历史上第4例和第5例猴痘感染者;2020年至2023年,实验室承担了塞拉利昂1/3的新冠疑似样本检测任务;2025年猴痘疫情期间,实验室承担了塞拉利昂全国50%以上的样本检测任务,为快速确认疫情、实施精准防控提供了坚实基础……
塞拉利昂卫生部一位官员高兴地说:“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样本送到国外,耗费几周时间苦苦等待检测结果。”
建立长久的公共卫生机制,才是织牢健康防护网的根本。
抗击疟疾,中国疾控中心联手盖茨基金会带来分子流行病学等先进技术;应对伤寒,实验室发现过去大量在当地被临床诊断为伤寒的病人,实际上并未感染伤寒沙门菌……
十年来,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已经从建成时的单一埃博拉病毒检测,发展到可进行多种病毒、细菌、疟原虫以及蚊虫媒介检测的综合平台,被塞卫生部指定为“病毒性出血热国家参比实验室”。
授人以渔,携手同行
“高等级生物实验室建起来,还得有人会用、能守得住。”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阚飙说,十年间,中国专家在塞拉利昂搭建起一套因地制宜的本土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手把手带教,将设备操作、试剂使用、监测技术倾囊相授;累计培训1061名当地公共卫生人员;积极鼓励并推荐优秀人才来华深造,已有多人成长为当地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2021年,中国-塞拉利昂公共卫生“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成。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副研究员王立立说,期待未来联合实验室将辐射范围逐步扩展至西非地区,助力更多国家建立自主、强大且有韧性的传染病防控网络。
展望未来,成立中非医院联盟,共建联合医学中心;向非洲派遣2000名医疗队员,实施20个医疗卫生和抗疟项目;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提升非洲各国公共卫生能力……构筑中非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正将中国与非洲更紧密联结在一起。
“中国老师的耐心传授让我相信,我们也能守护自己的国家。”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阿里说。他如今已成为合格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非洲有句谚语:“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塞拉利昂卫生部代理部长查尔斯·塞内西说:“这不仅仅是政府间的合作,更是融入我们社会肌理的伙伴关系。我们携手共建,为子孙后代创造健康、韧性和共同繁荣的宝贵遗产。”(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