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欧阳易佳)11月13日,第五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会议以“文明中的水利科技——禹脉千年 生生不息”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水文化、河流治理及伦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禹治水智慧的当代价值与数字赋能下的河流治理新路径。会议深入挖掘国内外水文化遗产,聚焦水利科技、河流伦理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发展,旨在探讨水利科技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深化全球水文化合作,推动共建人水和谐文明。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徐静表示,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将继续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对全球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管理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国水利部愿同各国水利部门和国际组织一道,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引领下,推动全球水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水和谐共生,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代表夏泽翰介绍,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中国水利部门与机构积极开展水科学、水政策、水文化与水教育交流活动,推动双方合作从科技探索、政策实践到方案创新、文明互鉴不断深入,积极响应促进“全球南方”合作与发展的国际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推进“以科学促进水安全”的目标,加强与中国水利领域合作与交流,助力全球水科学与水文化融合发展,共同塑造更加可持续的水未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彭静表示,研讨会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因水而相知、因文化而相聚的又一次国际盛会。水是文明最初的书写者,水文化是跨越疆域、连接古今的人类共同遗产。当下,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灾害加剧的挑战。“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擘画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也是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形态的中国贡献。她表示,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将坚持以水为媒、以文化为桥,凝聚共识、共享智慧,让水文化真正成为落实全球倡议的“催化剂”,成为滋养可持续未来的源头活水。
亚太水论坛执委会主席、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表示,在联合国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水”首次被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主轴,标志着全球从“碳中心”迈向“水中心”的转折。中国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更新方案》中明确提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安全系统建设”,推动流域治理、生态修复、预警体系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的治水智慧历来主张“因水之性而导之、以德化水”,如今正以文化、科技与制度力量,为全球气候适应提供“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