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百间社”,明清时期存在于登州府栖霞县的辖区内。
明清时期,栖霞县实行“乡社制”,县下设乡,乡下有社,以社领村。起初乡社数量多有变化,到了明嘉靖年间逐渐稳定,形成“6乡46社”的区划格局,清代沿用之。百间社即46社之一,属6乡中的金山乡管辖。
在清代《栖霞县志》绘制的地图当中,百间社被标注在县境东北隅,旁边还有一座百涧山。古代乡社以山命名者众多,以此推测,百间社这一名字大概率是因百涧山而来。对于这座百涧山,县志称:“百涧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山多石涧,百道交错,旧产铁,今无”。
![]()
(▲清代《栖霞县志》对百涧山和百间社的标注)
由于县志中只记载到乡和社而没有村庄名录,百间社的精准管辖范围暂时不得而知,不过其核心区域则可以确定,那就是现在栖霞市庙后镇一带(以驻地庙后村为中心)。
之所以能得出上述推论,主要有一座名为“百涧观”的道观作为参照物。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百涧观,县东北八十里,(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修。结合名字和方位不难判断,百涧观应在百涧山下,与百间社同样因百涧山而得名。
经过历史的变迁,这座百涧观现已不存,但因为在民国时期其曾改建为学校,所以有相应资料传世。2004年6月付梓的栖霞文史资料第十辑教育专辑收录有《家父林省三创办的观我、百涧学校》一文(作者林宣,籍贯庙后村,1922年生人,曾任烟台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当中就对百涧观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该文写道:“1934年先父又出资大洋三千元,在西学堂的基础上,利用(庙后)村北百涧观旧址扩建,成立完全小学。1936年春季招生,初小80余人,高校30余人,均不收学费。”下文又写道:“百涧观供奉丘处机,丘系本县人……在我县有丘祖庙两处,一处在城北十里滨都宫,一处在百涧观。”根据文中介绍,上世纪30年代初改建学堂之际,观中尚有一位道士李甲升管理事务,庙内当时有银杏树两株,一雌一雄,雌者四抱有余,树龄四百余载,年产白果千余斤。
![]()
(▲庙后镇驻地庙后村及周边部分村庄的位置示意)
由此可见,百涧观的位置就在庙后村的北面,在如今的电子地图上搜索,还有查到“百间(涧)观”这个地点,只是早已难寻旧貌。通过这座百涧观,可以推断庙后村周边即百间社的核心区域。
而在清代《栖霞县志》当中,还能找到一条对“杏山”方位的记载,称:“杏山,在百涧社百涧山之西北。”此处所提到的杏山,在中桥的东西杏山村(现已随臧家庄镇划归福山区)附近。以此判断,百涧社除了以庙后片区为核心外,应当还包含与之接壤的中桥东南部区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庙后片区是栖霞林姓的一个重要聚居地,当地很多村落都可有成规模的林姓分布。此前,笔者接触过一位祖籍栖霞的林姓闯关东后人,其家族相传的祖居地为“登州府齐县北墙社二甲姜家沟楼底下”,经过考证,这里的“齐县北墙社”,即栖霞县百间社的口音讹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