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的女儿蓓蓓9岁了,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性格内向,在班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也从来不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竞选与比赛。李萍觉得没什么,可能就是小女孩的矜持。
有次一群宝妈带着孩子参加聚会,小朋友都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等,李萍想让女儿朗诵一首诗歌,也展示一下。
没有想到,蓓蓓躲在妈妈身后不出来,甚至开始哭了,说害怕。李萍这才意识到,女儿不只是内向,还很自卑。
![]()
仔细想想,女儿的自卑性格并非突然产生,早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显露,但李萍只关注孩子的分数了,压根没注意到这一点。
蓓蓓从小就不善言谈,跟别人说话时不敢正眼看人。再加上学习任务日渐繁重,家政也没关注到。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的自卑不及时引导,可能会影响性格,社交能力,还有未来的发展。
那么,家长是否留意过,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现。有些看着不起眼,可能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绪正在蔓延。
看过一个心理学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孩子如果不喜欢3件事,说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1,害怕竞争与挑战
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说话结巴,他从来不主动与人交流,每次都是点头、摇头表示,几乎没有什么社交。
他的语文成绩很好,老师鼓励他参加朗诵比赛,明确告诉他,语速慢一点也没关系,重在参与。
这位同学一直摇头拒绝,因为害怕被嘲笑,毕竟自己说话不流利。
儿科专家统计,80%以上易感自卑的孩子,其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差,表现为口吃、结巴,表达时无情感,或语言表达贫乏等。
专家们认为,这种自卑感在孩子心中与日俱增,极有可能会阻碍语言系统的正常发展。
是啊,孩子害怕表现自己,尤其抗拒在人多的地方成为焦点。内心焦虑不安,总是想着自己会出错,相信自己的能力。
反反复复的考虑负面的评价,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当中。这种自卑的心理会影响到未来,成年以后遇到了好的机遇,也会因为过分敏感而错过。
所以,家长及时引导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告诉娃,别人的评价,只是他们的看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没必要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要相信自己。
2,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神
弗洛伊德在《童年阴影》理论中提出:童年不被满足,会让人自卑,长大后更难自立。
比如,文章开头的李萍家女儿蓓蓓,与人交流时眼神躲闪,不敢和别人对视,这就是自卑的表现。
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自卑感的孩子在参与竞争活动时的焦虑感,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因此,当孩子说“我不敢”时,家长别总是批评,多给予具体的肯定。刻意告诉孩子,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们可以一起试试。
![]()
家长的接纳,会帮孩子塑造内心稳定、敢于探索的性格,自卑感也就慢慢削弱了。
Tips: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同龄、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增强社交能力。
3, 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自卑者倾向于隐藏弱点,担心社交中暴露“不完美”的一面,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
那些内心自卑的孩子,根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便是别人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也不懂得如何拒绝。
有些孩子看起来性格柔弱,其实是内心的自卑感在作祟,慢慢就会演变成讨好型人格。
![]()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有看起来很懂事的孩子,主动把喜欢的玩具让给别人玩,哪怕自己也很喜欢。
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在家长过于严厉的养育模式下,不得以为之,内心并不情愿。
还有的家长总是说孩子的缺点,或者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好,不值得被爱,在面对外界时,缺乏勇气和自信。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站在孩子的位置,换位思考,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想买什么直接说出来,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表达。正确的咱就去执行,错误的可以改正,前提是你要表达出来。
父母也可以通过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感。
比如,孩子擅长音乐或者是绘画,就让他们在这个领域深耕,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也会增强自信心。
枕边育儿寄语:
如果在生活中,发现孩子有这几种自卑的表现,请家长及时引导。在家庭教育方面,多肯定孩子,给予鼓励,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得到大人的支持尊重,从而变得积极阳光,勇敢去面对以来的生活。你家孩子有这三种表现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