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云:“守江必守淮”。淮河防线丧失后,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是根本守住长江的,渡江战役只等毛主席一声令下。
本来,军委计划于4月15日渡江,但因为正在北平和张治中和谈,毛主席便考虑渡江时间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
然而,等看过粟裕等人的电报后,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李宗仁的缓兵之计,就是想拖延时间,卷土重来。
![]()
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的国力差距悬殊,日本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而中国积贫积弱,工业产值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一代。
这种情况下,速战速决对中国极为不利,日军正是想凭借装备优势打闪电战,短期内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毛主席看清了这一点,提出持久战战略,把战争拖入相持阶段。
但解放战争“拖不得”。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厌战情绪浓厚,谁能快速结束战乱,谁就能赢得民心。
更关键的是,国民党当时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暂时占优,但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丛生,士兵士气低落,而解放军经过多年锤炼,指挥统一、纪律严明,且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士气正盛。
这种态势下,拖延只会给国民党喘息之机,让他们有时间调整部署、补充兵力。而解放军则需要乘胜追击,不给对手重整旗鼓的机会。
![]()
其实,解放战争后期的局势已经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解放军已经控制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腹地。
此时的国民党就像一艘漏水的大船,看似还能漂浮,实则随时可能沉没。
要是这时放缓进攻节奏,给国民党留足时间加固防线、扩充兵力,原本可以一举定乾坤的战局,很可能会演变成长期对峙,不仅会让战火持续蔓延,还会让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落空。
渡江战役更不能拖
就在北平正在和谈时,粟裕作为长期在华东战场作战的将领,对长江流域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了如指掌。
![]()
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明确指出,4月下旬是长江的桃花汛期,紧接着就是梅雨季,江水会急剧暴涨。这可不是小事,直接给渡江作战带来三个致命难题。
一是内河船只难以航行,解放军的渡江船只大多是民间征集的小木船,吃水浅、抗风浪能力弱,江水暴涨后,这些船只的航行风险陡增,每次能运送的兵力会减少三分之二,原本计划的百万大军快速渡江会变成“添油战术”,极易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
二是江南稻田放水后,部队展开困难。江南地区河网密布、稻田纵横,一旦放水,道路泥泞不堪,重型装备无法推进,步兵行动也会受限,原本擅长运动战的解放军,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而国民党军则可以依托既设阵地进行阻击。
三是后勤供应的压力。百万大军集结在长江北岸,粮草、柴草的消耗是天文数字,当时的供应已经捉襟见肘,全靠沿江百姓的支援才勉强维持。
要是再推迟一个月,部队要么得后撤寻找补给,这会让之前的部署前功尽弃。要么就得在原地挨饿,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
邓小平后来也回忆说,当时百万大军拥挤在江边,粮食和柴草的供应已经到了极限,再拖下去,部队的态势会被严重削弱。
蒋介石当时的算盘打得很精,他让李宗仁出面和谈,自己则退居幕后,加紧筹备“二线兵团”。
1949年3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宣布年内征兵200万,在闽、浙、赣等九省区组建了14个编练司令部,企图把军队规模扩充到350万。
而在这些编练工作中,最让人警惕的就是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撒手锏”,胡琏。
![]()
这个胡琏可不简单,他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军的灵魂人物,打仗勇猛且极具指挥才能,连解放军将领都对他颇为忌惮,杨勇将军就曾说过,宁愿俘虏十个黄维,也不愿放过一个胡琏。
淮海战役双堆集之战中,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被俘,而胡琏乘坐坦克突围时身受重伤,医生从他背部取出32块弹片,其中几块距离心肺仅一指之隔,可见其突围之惨烈。
按说败军之将该受责罚,但蒋介石不仅没责备他,反而任命他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让他负责收拢残兵、招募新兵,重建以18军为核心的第12兵团。
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看中了胡琏在18军旧部中的威望,以及他出色的练兵能力,希望他能打造一支能扭转战局的“王牌部队”。
![]()
胡琏也没辜负蒋介石的期望,他一上任就赶赴江西上饶,开始疯狂搜罗淮海战役的漏网之鱼。短短时间内,他就找到了从双堆集包围圈突围的第18军骑兵团800余人,还有第18师和第114师的残部1200余人,总共2000多人的老兵。
别小看这2000人,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骨干,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是重建部队的“种子”。有了这些核心力量,胡琏的扩军计划很快步入正轨。
胡琏转而求助江西省主席方天。巧的是,方天曾担任过18军军长,是胡琏的老上级,两人私交甚笃,而且方天还掌控着江西约五万地方武装。
有了方天的支持,胡琏在江西的征兵工作一路绿灯。他推出了“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为军”的强制征兵策略,到1949年4月底,也就是渡江战役打响前夕,胡琏已经组建起一支正规军五万、地方武装十万多的庞大部队,总兵力达到15万人。
![]()
要知道,这距离他接手编练工作才短短几个月时间,这样的扩军速度着实惊人。
试想一下,如果渡江战役再推迟几个月,胡琏的这15万大军经过系统训练,再配上充足的武器装备,很可能会成为解放军渡江后的强劲对手,江南战局很可能会陷入胶着状态。
谈判破裂,雷霆渡江
国民党的“和平谈判”从一开始就没抱着真心,李宗仁的南京政府只是蒋介石的“传声筒”,所谓和谈不过是用来拖延时间的幌子。
蒋介石一边让李宗仁在北平与中共周旋,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一边在后方加紧扩军备战,梦想着凭借长江天险和重建的二线兵团,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甚至伺机反攻。
1949年4月15日,毛主席下达最后期限,如果不签字就渡江。4月20日,李宗仁正式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这场虚假的和平闹剧就此落幕。
![]()
谈判破裂的消息传来,毛主席当机立断,于4月21日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月22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解放军战士乘坐着木船,冒着国民党军的炮火,奋勇向前,仅用一天时间就突破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南京解放。
汤恩伯指挥的70万守军,原本就士气低落、战斗力薄弱,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很快就溃不成军,纷纷向南逃窜。
![]()
第二野战军一路势如破竹,5月1日攻入鹰潭,5月13日攻克南城、延平,一步步逼近胡琏的驻地。胡琏深知自己的部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要是硬拼只会全军覆没,只好率领部队不断西撤。虽然他手中有15万兵力,但这些部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解放军的追击下,只能一路溃败。
毛主席得知前方捷报,高兴地写了一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