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谁将执掌联合国这艘巨轮?这一被喻为“全球村总管”的职位,每届任期五年,第10任秘书长将在2026年正式选出,并于2027年1月1日开启新使命。
按照国际社会长期形成的惯例,此次理应由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推举候选人。然而,美国突然提出所谓“全球择优选拔”主张,试图打破既定格局。一边是坚持传统轮替机制的广大成员国,另一边是意图重塑规则的美国,连中国也明确释放信号:必要时将动用否决权。这场看似平静的“人选之争”,实则暗流汹涌,华盛顿的算计真能如愿以偿吗?
![]()
2
“轮岗”约定被撕?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虽无明文规定必须按地区轮换,但自成立七十余年来,各大区域间默契交接已成不可忽视的政治传统。这种非正式安排并非偶然,而是多极世界中权力平衡的重要体现。
从欧洲的赖伊到非洲的安南,再到亚洲的潘基文,每一位秘书长的背后都映射出特定时期地缘政治的协调成果。这些人事安排背后,凝聚的是中小国家争取话语权的努力与大国之间的妥协艺术。
依据当前轮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确已进入候选周期。区域内国家早已积极布局,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国纷纷表达支持本土代表参选的立场,外交网络迅速铺开,力争在关键节点赢得先机。
![]()
3
美国此时跳出来反对轮替制度,根本原因在于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其任内展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八年间,他频繁奔赴战乱前线,深入叙利亚难民营、亲临乌克兰冲突地带,在加沙人道危机中多次发声呼吁停火,始终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道义权威。
尽管有人批评其执行力有限,但他始终坚持机构中立原则,拒绝成为任何单一国家政策的附庸。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的姿态,触碰了美国的战略敏感神经。
为此,美方打出“择优录取”的旗号,宣称应允许所有地区候选人平等竞争。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多罗西・谢伊公开表示,希望推动跨区域提名机制,营造“更开放透明”的选举环境。这番说辞看似倡导公平,实则是对现有平衡机制的系统性瓦解。
![]()
4
需要清醒认识到,联合国不是某个超级大国的专属平台。在全球193个会员国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依靠地区轮替机制才得以参与全球治理核心事务,避免国际体系被少数强国垄断。
美国此举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借助自身外交影响力,绕过区域推荐程序,扶持符合其战略利益的人选担任要职,从而掌控联合国议程走向,防止未来再出现敢于直言批评的声音。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率先作出回应。当地时间11月13日,第80届联大围绕“决议执行与大会振兴”举行联合辩论,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清晰阐明立场:选举必须尊重既有规则与实践。
![]()
5
耿爽提出三项核心建议:坚持正确方向、恪守《联合国宪章》授权、提升工作效率,其中重点强调程序正当性的重要性。
他指出,《联合国宪章》以及历届大会决议和安理会文件,均已对秘书长选举流程形成明确指引;成员国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做法,已成为维系机构稳定运行的关键基础,理应得到延续与尊重。
任何刻意突破既有框架、人为制造对立、挑起机构内耗的行为,不仅会延缓选举进程,更将损害全体会员国的共同利益,甚至动摇联合国的合法性根基,是对历史责任的严重背离。
![]()
6
秘书长人选要最终上任,需经历双重考验:首先在安理会获得至少9票赞成,且五个常任理事国均不得投下否决票;随后还需经联合国大会多数表决通过。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大国协商一致,又体现了广泛代表性。
作为五常之一,中国手中的否决权正是制约单边干预的关键工具。耿爽的表态已释放强烈信号:若美国执意推翻轮替传统、强行推出非区域候选人,中方绝不会袖手旁观。
近年来,美国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行为模式高度一致:合意则用,不合意则退。无论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还是世界卫生组织,都反映出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逻辑。而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从来就不该沦为某一国家的代言人。
![]()
7
纵观历任秘书长,无论出身何方,唯有在复杂国际博弈中保持中立立场,才能有效履行职责。可美国提出的“择优”标准模糊不清,从未说明究竟以何种指标衡量“优秀”。
是以语言能力、管理经验为依据,还是以是否顺从美国外交路线为准绳?倘若遴选标准完全由华盛顿定义,那么这个全球最高国际职位岂不沦为美式价值观的扩音器?届时,联合国的公信力必将荡然无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回望1981年的秘书长选举,中国曾为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连续16次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创下联合国史上空前纪录。
![]()
8
当时,奥地利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寻求第三次连任,获得美国全力支持。但中国认为,秘书长职务长期由发达国家把持,违背公平原则,明确提出应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接任。
为阻止瓦尔德海姆当选,中国坚定使用否决权,最终促成中美达成妥协:中方不再坚持坦桑尼亚候选人,美方亦放弃连任提议,双方共同支持秘鲁外交官德奎利亚尔出任新一任秘书长——一位真正来自拉美地区的领导人。
如今的局面几乎重现当年场景:同样是美国试图打破轮替秩序,同样是中国挺身而出维护规则,同样是五常间的角力博弈,甚至连“轮到拉美出人”这一背景都惊人一致。
![]()
9
那么,当年那场持续数月、多达16轮的否决大战,是否会再度上演?从目前形势判断,可能性极高。中国已明确反对改变传统,俄罗斯亦持相同立场,两国均握有否决权,一旦美国推动非区域候选人入场,中俄联手封杀的概率极大。
或许有人担忧,反复否决会导致选举僵局,影响联合国正常运作。但事实上,历史上类似情况屡见不鲜。正是在这种博弈过程中,各方不断调整立场,最终达成新的共识,推动制度向前演进。
真正的难题不在于僵局本身,而在于能否守住底线——即联合国不能变成强权政治的傀儡。
![]()
10
规矩才是硬道理
这场围绕秘书长人选的较量,表面看是中美在程序问题上的分歧,实质上是多边主义与单边思维的根本对决。美国企图重塑规则,将联合国变为服务于自身战略的工具,这种做法无视历史积淀,漠视广大成员国诉求,注定难以获得广泛认同。
中国坚持维护轮替机制,并非出于地域偏好,而是为了守护联合国的初心与价值——让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能在这一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的多边舞台。1981年的博弈确立了区域轮替的传统,今天的斗争则是对这一传统的再确认。唯有坚守规则,才能确保联合国具备足够的代表性与合法性,进而在促进和平、应对危机、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11
结语
一名合格的联合国秘书长,不应只代表某个大洲或某种意识形态,而应代表人类良知。无论来自何方,只要能在战火中为平民奔走,在灾难面前为弱者呼喊,在疫苗分配不公时为儿童争取生机,就值得尊敬。
这场无声的较量仍在继续,但结局已然可期:霸权主义走不通,唯规则可立信,唯合作可致远。只有尊重彼此利益、遵守共同约定,联合国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未来的灯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