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细数流年》:好像在看自己的成长日记
(文/子墨)
我平时就爱翻翻书,尤其喜欢看写生活、写成长的故事,总觉得能在里面找到点自己的影子。最近读了黄瑶的《细数流年》,翻完最后一页时,竟对着书愣了好一会儿——这哪是小说啊,分明像在看自己的成长日记,那些细碎的小事、复杂的心情,太真实了。
![]()
书里讲的是主人公李逍遥从幼儿园到工作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日常里的小片段。比如幼儿园毕业照,他莫名其妙坐在C位,表情又傻又可爱;小学时和同学偷偷喝啤酒,结果被家长和老师发现,挨了顿“竹笋炒肉”;高中偏科,语文能考年级第一,数学却总在及格线边缘挣扎。这些事我读的时候总忍不住笑,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小学竞选班干部,紧张得忘词;高中为了应付会考,抱着《会考纲要》啃到半夜。黄瑶写这些的时候,没加什么华丽的词,就像在跟你聊天似的,把事儿一五一十说出来,却偏偏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我最佩服作者写人的本事,书里的角色都像从生活里走出来的。李逍遥不是什么“完美主角”,他会因为考不好数学难过,会因为暗恋的女生赵嘉楠而紧张得说不出话;他的朋友陈斌调皮捣蛋,却在关键时刻很仗义;赵嘉楠优秀沉稳,却也会在爬山时爬不上石头,露出可爱的窘迫。这些人物没有标签化的“好”与“坏”,全是实实在在的“人味儿”。我读的时候总想起自己的同学:小学时一起跳皮筋的伙伴,高中时一起刷题的同桌,那些鲜活的面孔,跟着书中的故事一起浮现在眼前。
书里写成长的部分,特别戳我。李逍遥高考没考好,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后来选择读专科,再通过自考考本科,最后考上教招,成了一名小学老师。这个过程里,他有过迷茫,有过自我怀疑,甚至在教招考试前做噩梦,梦见自己考砸了。我太能理解这种心情了——当年我准备考试的时候,也总担心自己不行,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李逍遥没放弃,一点点啃书,一点点进步,最后终于实现了目标。这种“不完美却一直在努力”的成长,比那些一路开挂的故事更让人有力量,也让我想起自己慢慢变好的那些日子,虽然慢,但每一步都踏实。
还有书里的情感描写,读着特别暖。奶奶总记着李逍遥爱吃猪腰汤,每次他回老家都煮给他喝;小舅和小姑写信谈恋爱,朴素又浪漫;李逍遥和赵嘉楠从高中时的互相帮助,到后来慢慢走到一起,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却在日常的关心和陪伴里藏着温柔。这些情感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心里软软的。就像我家里,妈妈总在我加班时留一盏灯,爸爸不善言辞却会默默帮我修好坏掉的书桌,这些细碎的温暖,和书里写的一样,都是生活里最珍贵的东西。
作者的文笔特别朴实,没有那些绕来绕去的句子,也没有生僻的词,读起来特别轻松。她写闽南的古厝,“石头墙上勾勒着岁月的痕迹,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古朴”;写井边的榕树,“榕树上常有鸟儿栖息,可以说是‘鸟的天堂’”。这些描写就像在眼前画了幅画,带着烟火气,又有淡淡的诗意。我平时写东西总怕写不好细节,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如实写出来,就已经很动人了。
现在好多书里总写些夸张的情节,或者贩卖焦虑,《细数流年》却不一样。它就安安静静地写平凡人的日子,写成长里的笑与泪,写藏在日常里的温暖。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跟着李逍遥重新走了一遍成长路,那些被我遗忘的小事、那些曾经纠结的心情,都慢慢清晰起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日子,哪怕平凡,也都藏着值得记录的珍贵瞬间。
如果你也喜欢读贴近生活的故事,如果你也想在书里找找自己的影子,那我特别推荐你读《细数流年》。它不像一本“正经的小说”,更像一个朋友坐在你对面,跟你聊聊过去的日子,聊聊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生活的小事。合上书的时候,你会想起自己的故事,也会觉得,原来平凡的日子,也可以这么有滋味。
(子墨,网络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