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8 Pro Max 又有新动向,这次不是性能、不是影像,而是更“物理层面”的。
它又厚、又重了。
厚度从 8.75mm 提到约 9mm,重量从 231g 到约 240g,离半斤只差一口气。这听着不多,但手机的重量体验不是加法,是“加倍放大”的。
240g 放在手里,和 230g 完全不是一个感受,就像背包多装了一瓶水,真正累手是在长期握持时。
![]()
这次变厚变重,并不只是为了“堆料堆爽”,而是非常明确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苹果把屏下摄像头排进了量产计划。
别以为屏下镜头会让空间更自由,其实恰好相反:面板透光、像素补偿、成像算法都需要额外结构,整个模组的厚度只会比挖孔更复杂,甚至更难压缩。
为了保持前摄质量,苹果很可能增加了显示层间的补偿结构,这就是厚度上来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是电池。
苹果这两年在续航上明显变保守,但 Pro Max 的电池容量看起来终于要向上走了。
想要更持久的亮屏时间,轻薄就是最先被牺牲的对象。
![]()
而且 Pro Max 这种近 8 英寸级别的巨屏(算上圆角和亮度维持策略),能耗本身就比普通型号更高,厂商只能从电池体积上想办法。
如果把时间线摊开看,你会发现一个趋势:iPhone 这些年的厚度增长是长期的,不是偶发的。
从 12 Pro Max 的 7.4mm,一步步涨到 17 Pro Max 的 8.75mm,苹果已经在很稳地把“轻薄”放在次要位置,把“体验稳定性”放第一。
影像、散热、续航、结构强度,哪一样都是轻薄的反方向。特别是影像堆料,你想要潜望式、想要大底主摄,模组高度和散热区域都会抬起来,这些都得机身提供空间。
这会影响什么?
首先是握感。
240g 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单手极限区间,再往上就会明显疲劳。
其次是携带感,秋冬还好,明年夏天短裤季一到,你会明显感觉手机在口袋里“晃着存在感”。
![]()
另外,能确定的一点是,壳和贴膜市场会跟着大改,17 系列的壳基本全废。
但另一面是:苹果确实把屏幕形态推向了“完全无挖孔”的方向。全面屏美学这件事,苹果忍了很多年,终于在 18 系列迈出了第一步。
这次如果屏下方案效果不错,整个体验视野会比灵动岛时代更纯粹。对于常看视频、玩游戏的人,这是非常实际的升级,不是玄学。
更大的电池也值得关注。iPhone 17 系续航已经很好,18 Pro Max 再往上,是把 Pro Max 进一步推成“全天候旗舰”。
苹果似乎想把 Pro Max 打造成那种“不需要充电焦虑”的标准款,这对移动生产力、人像视频创作、重度使用者来说,是能感受到的提升。
所以这次 iPhone 18 Pro Max 的“变胖”,不是意外,是能力曲线的延长——屏下技术、电池密度、影像堆栈,这些需求都不可能同时满足轻薄,而苹果的取舍方式一贯是“不轻薄了,但给你稳的”。
如果苹果屏下摄像头的成像质量调得足够接近现有前摄,那这代 iPhone 的正面体验会是近十年来最大幅度的一次变化。至于那几十克的重量……体验够好,用户最终还是会买单。
这才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 iPhone 18 信号:设计美学不再当家,技术堆栈开始重新掌权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