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
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2007年1月28日,郑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急匆匆冲进接待大厅,值班民警还没来得及问话,他就哭了出来:
「警察同志,我女儿不见了!她和女婿都联系不上,已经三天了!」
老人叫杨志东,今年63岁。
他说的女儿叫杨雯雯,今年37岁,是郑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董事长。
女婿周晓雷比她小两岁,在公司担任副总。
![]()
两人去年刚生了个儿子,现在才1岁多。
「三天前,也就是1月25号下午,我去女儿家看孙子。当时家里只有保姆和孩子,保姆说女儿下午出门了,说是去办点事。我当时也没多想。」杨志东擦着眼泪说,
「可到了晚上,女儿女婿都没回来。保姆打电话,两个人的手机都关机了。」
「第二天,我去公司找。公司员工说,老板和老板娘都没来上班,电话也打不通。这下我慌了,到处找人,派出所、医院,能想的地方都去了,就是找不到。今天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报案。」
刑侦支队队长李华栋接手了这个案子。
「夫妻俩同时失踪,手机关机,这不正常。」李华栋对手下说,
「要么是遇到意外,要么就是被人控制了。调查组立刻成立,咱们只有72小时黄金时间。」
李华栋首先让技术人员调取杨雯雯夫妇的通话记录和手机定位。
很快,一些线索浮出水面。
1月25日下午2点15分,杨雯雯开车离开公司,监控显示她独自一人。
下午3点27分,她给周晓雷发了条短信:「晚上早点回来,有事和你说。」周晓雷回复:「好的,6点下班就回。」
但是,周晓雷也在当天下午失踪了。
监控显示,下午5点40分,他开车离开公司。
他的车最后出现在城东一个老旧小区附近,然后就再也没了踪影。
更诡异的是,1月25日晚上10点之后,杨雯雯和周晓雷的手机之间互发了好几条短信。
杨雯雯发给周晓雷:「你在哪?怎么还不回来?」
周晓雷回复:「公司还有点事,马上就好。」
杨雯雯再发:「那我先睡了,别太晚。」
周晓雷回:「好。」
「你看出问题了吗?」李华栋把短信记录拿给副队长看。
副队长仔细看了看,摇头:「没看出什么异常啊,就是普通的夫妻对话。」
「不对。」李华栋用笔点着屏幕,
「你看发短信的时间,晚上10点12分、10点15分、10点18分。三条短信间隔只有几分钟。再看定位,两部手机当时的信号基站显示,它们距离不超过500米。」
副队长恍然大悟:「你是说,他们俩人当时在一起,却还在互发短信装作分开的样子?」
「或者,」李华栋的脸色沉了下来,
「这些短信根本不是他们本人发的。有人在用他们的手机,制造他们还活着的假象。」
如果是这样,那杨雯雯夫妇很可能已经遇害了。
李华栋立刻下令:
「马上调查杨雯雯公司的所有人际关系,包括生意伙伴、股东、员工。查他们的银行流水,看看有没有债务纠纷。还有,把那个老旧小区周边的监控全部调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1月29日凌晨,技术人员传来消息:
在城东那个老旧小区的监控里,发现了杨雯雯的车。
1月25日下午2点43分,她的车开进了小区,之后就再也没出来过。
李华栋带队赶到现场。
那是一个建于90年代的老小区,楼房破旧,监控也不多。
他们挨家挨户询问,终于找到了目击者——一位70多岁的大妈。
「那天下午,我在楼下晒太阳,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开进来,停在6号楼下面。」大妈回忆说,
「车上下来一个女的,挺漂亮,穿着职业装。她站在楼下打电话,好像在等什么人。过了一会儿,就上楼去了。」
「后来呢?」李华栋追问。
「后来我就回家了,没注意。」大妈想了想,又说,
「对了,那天晚上12点多,我起夜上厕所,听到楼下有动静。我从窗户往下看,看到一辆面包车停在楼下,几个男人在搬东西,用黑色塑料袋裹着,挺大件的。我当时还想,这大半夜的搬什么家啊。」
李华栋的心一沉。
裹着黑色塑料袋的大件物品,在这个时间点出现,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6号楼有几户人家?」
「不多,这楼老了,很多人都搬走了。6号楼好像就住了三四户。」
李华栋立刻安排人手,逐一排查6号楼的住户。
很快,他们在3楼发现了一间出租屋。
房东说,这房子是去年10月租出去的,租客是个40来岁的男人,说是给公司租的员工宿舍。
「那个男人长什么样?」
「中等身材,国字脸,头发有点秃。看着挺精神的,西装革履。」房东回忆道,
「对了,他给钱很爽快,一次性付了半年房租,还说不用开发票。」
李华栋让房东打开了那间出租屋的门。
推门进去的瞬间,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道扑面而来。
房间看起来很干净,家具也很简单,但李华栋的目光却落在了卫生间。
技术人员用鲁米诺试剂在卫生间喷洒,紫外灯下,墙面和地面上立刻显现出大片的血迹反应。
虽然有人仔细清理过,但血液渗入瓷砖缝隙的痕迹,是怎么都清理不掉的。
「这里发生过凶案。」李华栋断言,「而且,血量很大。」
现在,案子的性质已经很明确了。这不是失踪案,而是凶杀案。
![]()
02
确认了凶案现场,李华栋调集了所有力量,从杨雯雯的公司入手,全面排查她的社会关系。
杨雯雯的公司全称叫「郑州康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500万,主要做医疗器械批发。
公司规模不大,但效益不错。
工商资料显示,公司有三个股东:杨雯雯持股60%,周晓雷持股21%,还有一个叫谢佟华的人持股19%。
「谢佟华?这人是谁?」李华栋立刻让人调查这个股东的背景。
很快,谢佟华的资料摆在了李华栋面前。
这个人,43岁,郑州本地人。
1988年因为投机倒把被判了3年刑,1991年出狱。
出狱后做过各种生意,赚了些钱。
2000年参与创办康泰公司,是公司的主要投资人之一。
更关键的是,公司员工反映,谢佟华虽然持股不多,但在公司很有话语权。
他和杨雯雯的关系"很特殊",两人经常单独见面,有时候在办公室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财务部的一个女员工偷偷告诉警方:
「谢总和杨总的关系,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肯定不是普通的合作伙伴关系。杨总结婚后,谢总好像很不高兴,有一次我听到他们在办公室吵架,声音很大。」
「吵什么?」
「听不太清,好像是谢总说什么'你不能这样对我',杨总说'我也要过自己的生活'之类的。反正吵得挺凶的。」
这个信息很关键。
李华栋马上调取了公司的财务记录,发现了更多疑点。
2006年底,杨雯雯突然变更了公司的法人代表,从她自己改成了丈夫周晓雷。
与此同时,公司进行了股权调整,谢佟华的股份从原来的40%被稀释到19%,而杨雯雯和周晓雷的股份大幅增加。
不仅如此,从2006年10月开始,公司陆续有大笔资金转移到上海一家新注册的公司,那家公司的法人是周晓雷,而谢佟华完全不知情。
「这是在踢他出局啊。」副队长说,
「谢佟华辛辛苦苦帮杨雯雯建立起来的公司,被她和新丈夫联手架空了。这得多大的仇恨?」
「不是仇恨,是利益。」李华栋说,
「杨雯雯想摆脱谢佟华,独占公司。而谢佟华呢,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这就是作案动机。」
1月29日下午,警方传唤了谢佟华。
谢佟华看起来很镇定,穿着整齐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他坐在审讯室里,点了根烟,平静地说:「警察同志,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杨雯雯和周晓雷失踪了,你知道吗?」
「知道啊,公司里都传遍了。」谢佟华弹了弹烟灰,
「我也很担心,不知道他们怎么了。」
「1月25日下午,你在哪里?」
「在公司啊。」谢佟华回答得很流畅,
「下午我一直在办公室处理事情,6点左右开了个会,员工都可以证明。晚上我回家吃饭,8点多到家的,我老婆可以作证。10点左右我又去了趟公司,拿点资料。」
李华栋盯着他的眼睛:「你和杨雯雯是什么关系?」
谢佟华愣了一下,然后苦笑:
「我知道外面有传言,说我和杨雯雯有一腿。但那都是胡说八道。我们就是普通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帮她创业,她让我入股,就这么简单。」
「那为什么你的股份会被稀释?」
「这个……」谢佟华顿了顿,
「公司发展需要融资,我没那么多钱追加投资,所以股份就被稀释了。这很正常啊。」
表面上看,谢佟华的说法没什么破绽,时间线也对得上,还有不在场证明。
但李华栋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在撒谎。
「他太冷静了。」散会后,李华栋对专案组说,
「普通人听说合作伙伴失踪,应该是焦急、震惊,而不是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还有,他的不在场证明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是真的。」
技术人员很快传来了突破性的发现。
谢佟华的手机定位记录显示,1月25日下午2点半到6点之间,他的手机信号消失了3个多小时。
而这段时间,正是杨雯雯失踪的时间段。
「他说自己在公司,但手机却没有信号。这说明什么?」李华栋说,
「说明他关机了,或者进入了信号屏蔽区。他在撒谎!」
更多的证据陆续出现。
交警部门调取了谢佟华的车辆轨迹,发现1月25日下午2点40分,他的车出现在城东那个老旧小区附近。
这个时间,恰好是杨雯雯进入小区后不久。
「他去过案发现场!」
李华栋立刻申请了搜查令,对那间出租屋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查。
在一个柜子的夹缝里,技术人员发现了一张皱巴巴的收据,上面写着:
「租金6000元,租期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租客:谢佟华。」
证据链完整了。谢佟华租了那间出租屋,杨雯雯在那里失踪,房间里有大量血迹。
一切都指向了他。
![]()
03
2007年1月30日上午,郑州市公安局出动了大批警力,同时抓捕谢佟华、谢佟林以及两个叫许滨成、冯明哲的男子。
这四个人,都有前科,都是谢佟华的老相识。
在审讯室里,面对铁证如山,许滨成率先撑不住了。
「是谢老大让我们干的!」许滨成跪在地上,
「他说那对夫妻对他有威胁,要我们帮他解决掉。我们1月25号下午在那个出租屋等着,杨雯雯一进门,我们就把她按住了,用绳子勒死的。然后谢老大打电话把周晓雷也骗过来,我们也把他杀了。」
「尸体呢?」
「装进黑色塑料袋里。当天晚上12点多,我们开着面包车,把尸块运到新郑市的一条河边,全扔进河里了。」
许滨成的供述和现场证据完全吻合。
但在审讯中,他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让整个专案组都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