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走了,武大少了一位“永远的校长”,中国教育界少了一位真正敢为人才弯腰的人。
今天回看他的故事,最震撼的不是他当了多大的官,而是他做了多少“不合规矩”的事。
![]()
为了留下一个新疆来的毕业生易中天,他硬是拿7个本科生名额去换;为了给坐过十年牢的杨小凯一个讲台,他顶着“政治风险”力排众议;甚至在学生张二江沦为“五毒书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他亲自走进监狱,劝他“做学问吧,别荒废这一身才学”。
这不是人情世故,这是把人当人看的教育家本色。
在那个讲究出身、档案、政审的年代,刘道玉却敢说:才华比履历重要,潜力比标签珍贵。他主政武大七年,学校从全国倒数第二跃升为一流学府,靠的不是大楼,而是他亲手点燃的一批“火种”。
![]()
那些被体制拒之门外的奇才、怪才、落难才,全被他一一拾起,擦亮,送上讲台。
更难得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不分成败、不论荣辱。野夫蒙冤入狱,他带着药和食物去探望;张二江身败名裂,他仍称其“学生”。在他眼里,犯错的人可以改造,失足的人值得救赎,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该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这种胸怀,今天几乎绝迹。现在的高校,忙着排名、争经费、搞KPI,教授们忙着填表、报项目、刷论文,谁还有心思为一个“有问题”的年轻人奔走?谁还敢为一个“不合规”的人才破例?
![]()
刘道玉的可贵,正在于他把教育当成了人的事业,而不是管理的流水线。 他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家里的灯永远为学生亮着。他不怕麻烦,不怕担责,只怕埋没了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人。
有人说他“理想主义”,可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理想,才让武大在80年代迸发出惊人的思想活力。
杨小凯后来两度获诺奖提名,易中天成为文化现象,野夫写出《尘世·挽歌》,张二江出狱后著书立说。这些人的命运转折点,都系于刘道玉当年那一次“破格”。
![]()
今天,我们怀念刘道玉,不只是追思一位老校长,更是呼唤一种早已稀缺的教育精神:真正的教育,不是筛选听话的学生,而是成全有光的灵魂。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不在头衔,而在有没有一个愿意为学生低头、为人才扛雷的校长。刘道玉做到了。而这样的校长,如今凤毛麟角。
世间再无刘道玉?或许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土壤,不再允许这样的人生长。
但愿他的离去,不是终点,而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教育若忘了“人”,再高的排名,也不过是空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