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打破传统治疗局限,多靶点脑细胞保护剂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带来诊疗新选择
11月7日-9日,202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在本次脑卒中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上,就脑卒中前沿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以《多靶点脑细胞保护的真实世界研究——EXPAND研究结果》为题进行分享,系统梳理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多靶点脑细胞保护治疗的研究背景、设计细节、核心结果及临床意义,为临床优化AIS诊疗策略提供了兼具循证依据与实操价值的指导方案。
![]()
图1 宋海庆教授作专题汇报(图源中国脑卒中大会官方网站)
直面临床困境:解析AIS治疗痛点与多靶点脑细胞保护价值
宋海庆教授指出,尽管再灌注治疗已被确立为AIS的标准治疗策略,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显著局限:一方面,严格的时间窗与影像评估要求,导致仅少数患者可以接受再灌注治疗;另一方面,再灌注损伤易引发出血转化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
数据显示,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35%预后良好(mRS 0-1分),而颅内大血管闭塞接受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中,48%~86%仍会遗留残疾(mRS 3-6分)[1-4]。因此,探索有效的脑细胞保护治疗,尤其是针对缺血级联反应的多靶点干预策略,成为破解AIS治疗困境的关键方向。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AIS后的缺血级联反应涉及兴奋性中毒、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等多个关键环节,单一靶点干预效果有限。多靶点通路保护需同步作用于上述核心环节,才能更全面地减轻脑细胞损伤[5-6]。依达拉奉右莰醇作为新型多靶点脑细胞保护剂,由抗氧化成分依达拉奉与抗炎成分右莰醇组成,Ⅲ期随机对照试验(RCT)——TASTE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7],但RCT严格的入排标准导致结果外推性欠佳,临床亟需真实世界证据支撑其广泛应用。
循证赋能临床:EXPAND研究设计与核心结果深度解析
1、研究设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贴近真实临床场景
EXPAN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旨在评估发病14天内AIS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覆盖全国18个省72家卒中中心,共纳入4684例AIS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分为用药组(3197例)与非用药组(1487例),最终4401例患者完成90天随访,失访率仅6.0%。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8岁、临床确诊AIS、发病≤14天、卒中前mRS评分≤1分等;排除急性颅内出血、重度肾功能衰竭、预计生存期<90天等情况。两组治疗方案均参照临床诊疗实践,确保研究结果贴近真实临床场景[8]。
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90天mRS 0-1分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包括90天mRS 0-2分比例、mRS有序分布、出院时NIHS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及卒中发作90天EQ-5D-5L评分;安全性指标涵盖住院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海德堡标准)发生率、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海德堡标准)发生率、卒中发作后90天内全因死亡、依达拉奉右莰醇使用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
研究自2022年10月16日方案定稿,2023年1月14日启动入组,历经171天,7月4日完成末例受试者入组,2024年4月15日数据锁库,2025年8月研究结果在
Neurology(IF=8.5) 正式见刊,研究流程规范且数据质量可靠。
![]()
图2 EXPAND研究发表于
Neurology
2、核心结果:有效性与安全性双重验证
基线特征比较:用药组中位年龄相对较小(65岁 vs 66岁),而男性占比较多(67.2% vs 65.8%);在既往病史方面,用药组吸烟比例高于非用药组(30.1% vs 27.1%),高血压比例65.6%、卒中比例25.1%,则略低于非用药组的68.1%和28.0%;其他如基线NIHSS评分、发病前mRS、静脉溶栓率、机械取栓或桥接率等指标中,用药组基线NIHSS评分比例高于非用药组,用药组再灌注治疗比例高于非用药组[8]。
显著改善90天功能预后:主要疗效指标方面,用药组90天mRS 0-1分比例为68.6%,非用药组为66.0%,校正OR=1.23(95%CI 1.06-1.43);次要疗效指标中,用药组90天mRS 0-2分比例为82.9%,非用药组为80.3%,校正OR=1.32(95%CI 1.10-1.58);提示患者整体功能预后得到显著改善[8]。
表1 用药组与非用药组中90天后疗效指标对比
![]()
安全性良好无额外风险:用药组住院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4%,非用药组为0.6%,校正OR=0.45(95%CI 0.18-1.10);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5%,非用药组为3.2%,校正OR=1.09(95%CI 0.75-1.59);90天全因死亡率为2.1%,非用药组为3.3%,校正HR=0.89(95%CI 0.58-1.37),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8]。
敏感性分析与时间效应:逆概率加权、倾向性评分1:1匹配(1379对患者)及2:1匹配(2388例用药组 vs 1379例非用药组)分析结果均与主分析一致,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全人群及再灌注治疗亚组分析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启动时间与良好功能预后呈线性关系,这提示发病后越早启动脑细胞保护治疗,患者90天功能预后改善越明显,为临床治疗时机选择提供重要参考[8]。
![]()
图3 全人群和再灌注治疗人群启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时间与良好功能预后的关系
3、亚组分析:获益普适,覆盖多类患者群体
![]()
图4 EXPAND事后分析结果于ISC 2025和ESOC 2025公布
轻型卒中亚组(NIHSS≤5分):纳入2608例患者,用药组90天mRS 0-1分比例为79.8%,显著高于非用药组的74.4%,校正OR=1.31(95%CI 1.06-1.62),可降低轻型卒中患者90天残疾风险21%[9]。
再灌注治疗亚组:纳入1035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主要结局是根据基线卒中严重程度调整后的90天良好功能预后的患者比例,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功能预后(根据基线卒中严重程度调整后的90天良好功能预后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结局),校正后common OR 1.30(95% CI 1.02-1.64),可改善再灌注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获益[10]。
中重度卒中亚组(NIHSS≥6分):1253例患者中,用药组90天mRS 0-2分比例为64.3%,高于非用药组的55.1%,校正OR=1.35(95%CI 1.02-1.78)显著改善中重度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11]。
大面积梗塞亚组(ASPECTS 0-5分):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纳入136例患者,用药组90天功能独立性(mRS≤2分)比例达58.8%,高于非用药组的36.8%(未校正OR=2.46,95%CI 1.23-4.90),且90天死亡率更低[11.8% vs 19.1%(未校正OR=0.56,95%CI 0.22-1.46)][12]。
此外,预设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年龄(<65岁/≥65岁)、性别、基线NIHSS评分(≤6,7-15,≥16)、梗塞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同时累及)、再灌注治疗情况(未联合,联合溶栓,取栓/桥接),依达拉奉右莰醇改善90天功能预后的获益均一致,证实其治疗获益的普适性。
小结
宋海庆教授强调,当前国内学术领域对RCT研究的关注度较高,RCT作为循证医学的核心证据来源,为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初步验证提供了坚实基础。而真实世界研究(RWS)则是RCT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在更广泛、更贴近临床实际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疗效与安全性,完善证据链的普适性,让研究结论更全面地指导临床实践。
未来卒中领域的研究需平衡RCT与RWS的比重,尤其在关键治疗环节(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应通过RWS进一步验证疗效与安全性,让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惠及患者。EXPAND研究的发布,不仅完善了依达拉奉右莰醇从RCT到真实世界的完整证据链,更确立了多靶点脑细胞保护在AIS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为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简介
![]()
宋海庆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二届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颅脑损伤评价质控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专家、北京市西城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执行主任
主要关注卒中后脑功能障碍、脑小血管病的机制与诊断治疗研究。
近五年共有30余篇(一作或通讯)文章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
牵头和参与“主动健康”重点专项、脑计划重大专项、国自然基金等项目多项
参考文献:
[1] Lancet Neurol. 2019;18(5):439-458.
[2] Eur Heart J. 2023;44(14):1205-1215.
[3] Lancet. 2014;384(9958):1929-35.
[4] Lancet. 2016;387(10029):1723-31.
[5] Biomed Pharmacother. 2019;109:2539-2547.
[6] Nat Rev Neurol. 2022;18(4):193-202.
[7] Stroke. 2021 Mar;52(3):772-780.
[8] Neurology. 2025 Aug 26;105(4):e213949.
[9] ISC 2025.
[10] ISC 2025.
[11] ESOC 2025.
[12] ESOC 2025.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