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化新观察|为千年文明记忆点亮数字未来

0
分享至


  水乡乌镇,河道蜿蜒。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带来富饶的水运商贸,串联起深厚的水韵文脉。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连续在这里举办12年。今年,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首次增设。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者,跨越山海齐聚千年古镇,共同寻找古老文明在数字赋能下新的“打开方式”。

  数字筑牢遗产存续根基——

  近六百年前的南京,曾矗立起一座举世闻名的琉璃塔,被视为中世纪世界奇迹之一。遗憾的是,它已在战争中湮灭。

  面对逝去的历史,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全球17所学术机构携手,共同搭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共创平台。上千名青年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多样方案:从数字复原到沉浸体验、从互动游戏到公共装置,他们创作的数字作品,让琉璃塔在虚拟世界里再度耸立。

  这一实践,入选了今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感慨:“通过国际合作与数字创新,人类共同的记忆可以被永远珍藏。遗产或许会消失,但它的故事将始终闪耀。”


  2025年4月16日,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黄绎帆(左)在云冈石窟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数字技术以其精准性与持久性,让易损、濒危的文化瑰宝收获“数字保险箱”。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已完成云冈石窟16窟、麦积山石窟165窟的数字化保护;乐山大佛借助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起高清三维模型,指导预防性保护工作;西安城墙配备3000余个监测点位以及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精密监测……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过程。它赋予我们守护人类历史的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策略,并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数字未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空天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盖·乔拉耶夫说。

  数字搭建遗产共享桥梁——

  《落花游鱼图》中的游鱼,在光影中游弋出画外;《溪山无尽图》的绵延河山,带观众融入气韵生动的水墨山水画境……近日落幕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展示项目“光影丹青”营造出沉浸式空间,吸引观众排队观看。

  该项目从海内外1.2万余件(套)国宝级绘画藏品中精选40幅名作,通过5重画境空间的数字构建,将静态古画转变为融合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维艺术旅程。项目现场负责人表示:“有了数字技术赋能,古画不再尘封于博物馆,而是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2025年11月7日拍摄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展示项目“光影丹青”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数字技术打破文化遗产传承的时空壁垒,让千年文明能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普通人更便捷地欣赏到文化瑰宝。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透露,到目前为止,故宫约有100多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文物库15万件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已向社会免费开放。

  “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更生成了可供持续利用的数字资产与经济资源,为后代的研究与再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校长科斯塔斯·尼库认为。

  数字激活遗产价值潜能——

  数字化并非仅仅是为了留存过去,更是为了点亮未来。

  产业融合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展出10个月,参观人次超50万,门票收入达4500万元。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自古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联结世界,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今天的景德镇,既有文化共鸣,又有产业共赢:搭建起“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1900多家企业与700多个品牌,孵化60多项国际文创IP,推动文化国际贸易额突破5亿元。


  2025年10月18日在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展区拍摄的AI陶瓷销售系统展示。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公众参与让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彰显。腾讯发起“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观众在博物馆展厅内看到心仪的文物拍照上传,每一张照片,都将成为文物数字档案的一部分;“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持续开展,公众动动手指就能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程……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专业性较强的文物保护工作,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公共文化产品,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从‘数字复制’到‘价值再生’,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说。

  科技浪潮奔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迎来新的契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助力文明跨越时空,在共创中永续,在共享中新生。(记者杨湛菲、王思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25855文章数 24233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