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4岁少年被误诊“矮小症”半年注射约2940针,司法鉴定医院过错与新发Ⅰ型糖尿病存在次要因果关系,目前每日需4针胰岛素
![]()
2023年,郑州市民李女士因14岁儿子身高低于同龄人,带他到河南省某医院就诊,医生给出“矮小症”结论并嘱每日注射生长激素。
家长回忆,为追赶“正常身高”,孩子半年内累计接受2940针注射,平均每日16针,双臂、腹部布满针眼。
疗程结束后,孩子身高未见明显提升,却出现多饮、多尿、体重骤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最终确诊为I型糖尿病,需终身每日4针胰岛素维持生命。
![]()
李女士提供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显示,医院对“矮小症”的诊断错误,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该过错与孩子患糖尿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错程度被认定为“次要原因”。
医院回应媒体称,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院方将按法院判决承担责任。
郑州市卫健委表示,相关投诉已转交医院处理。
目前,家长仍在等待开庭,而孩子每天继续注射胰岛素,手臂新旧针痕交错,家长担心未来并发症及高额治疗费用,希望医院方面先行垫付并公开道歉。
![]()
“矮小症”并非简单个子矮,而是有严格医学定义。
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才考虑诊断。
“矮小症”病因多达三百余种,既可以是生理性“家族性矮小”,也可能是垂体病变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内分泌疾病。
临床必须先通过骨龄测定、激素检测、染色体分析等系统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用药。
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仅适用于确诊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特定人群,且须定期复诊监测血糖、甲状腺功能及骨骺闭合情况。
滥用或超指征使用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甚至I型糖尿病。
![]()
孩子为何会被轻易误诊“矮小症”?
根本在于门诊时的骨龄、激素、染色体“必查三项”缺项,仅凭身高就下结论,属于典型诊断缺陷。
更荒诞的是“每日16针”这一骇人方式,生长激素标准方案为每晚睡前皮下注射一次,即便加大剂量也不可能一天16次,如此高频次既无指南支持,更违背药代动力学。
根据现行国内外说明书与临床指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标准给药方案为每日一次、睡前皮下注射,剂量0.15–0.3 mg/kg/天(约合0.45–0.9 IU/kg/天)。
如采用“分次给药”,也应把每周总量平均分为6–7次,即每天仍只注射一次,最多早晚各一次,而非把单日剂量再拆成十余针。
因此,将0.2 IU/kg的日剂量拆成16针、每半小时注射0.6 IU的做法既无任何国内外指南或药品说明书支持,还违背“每日一次”或“每周6–7次”的明确标注,更是大幅增加穿刺损伤、感染及血糖波动风险,属于明显不规范用药。
治疗期间院方从未按规范监测血糖、甲状腺功能及骨骺闭合,放任潜在不良反应累积,最终诱发免疫风暴摧毁胰岛β细胞,把“想长高”变成“终身带糖”。
这不是简单的失误,而是系统性失守:诊断标准失守、用药规范失守、随访监管失守。
![]()
2025年10月16日兰州某医院发布“喜报”:九月门诊数7757人,手术台数426台。
就诊人数本应是医疗资源被需要的客观结果,却被当成业绩战果张榜庆祝,与商场“销售额破亿”的庆典无异。
这种公开晒病人的举动,正是当下医院考核体系的真实缩影。
门诊量、住院率、手术台数、药占比,层层分解到科室、医生,直接和绩效、晋升、拨款挂钩。
病人越多,奖金越高,病床周转越快,院长述职越光鲜。
就是在这样的“创收导向”土壤里,小宇是打一次还是拆成十六次,没人较真,因为制度只问“卖了多少”,不问“该不该卖”。
当医院把病人数量当喜报挂到网上,患者就不再是人,而是行走的业绩指标。
要堵住下一个“2940针”,必须合理调整“门诊量、手术量、药占比”考核项,把“合理诊断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健康结局”加重考核权重,让医生靠“看好病”而不是“多看病人”拿报酬。
否则再华丽的喜报,都可能是患者血泪写成的账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