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11月14日讯11月10日,成都某医院内刚完成一份特殊“生命礼物”的封装——成都医学院20岁医学生朱同学捐献的218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封装一结束,这份承载着生机的液体就立刻加急出发,奔向那位等待救治的患者。
![]()
而这场让人感动的生命接力,并不是临时起意。故事要拉回整整1年前,新都区红十字会走进朱同学的校园,办了一场干细胞入库活动。就是那次普通的活动,让朱同学在志愿登记表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为今天的“生命奔赴”埋下了种子。
从“登记”到“奔赴”,他用科普说服全家
2024年6月,在校园里的红十字“三献”宣传活动中,朱同学毫不犹豫留取了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本以为只是“多一份希望备案”,没想到今年8月1日,一通来自新都区红十字会的电话传来了好消息:他与一位患有血液病的少年初步配型成功!
“当时又激动又有点忐忑,毕竟大家对‘捐骨髓’总有点怕怕的。”朱同学没有犹豫,第一时间翻遍了专业资料“解惑”:原来现在捐献早就不是传统的骨髓穿刺啦,大多是外周血采集,原理和机采血小板差不多,就像实验课上的静脉抽血,术后1-2周就能恢复,短期不适的概率很低,风险比想象中低太多!
可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毕竟在长辈眼里,“动骨髓”可不是小事。朱同学没有硬刚,而是带着数据当“说客”:“中华骨髓库都有360万份库容了,这么多实践证明,捐献根本没有长期健康风险,而且干细胞再生能力超强,捐出去还能长回来!”一番有理有据的科普,终于让家人从反对变成了全力支持。
注射动员剂酸胀算什么?“比起一条生命,这点不适微不足道!”11月5日起,朱同学开始注射动员剂,为采集做准备。虽然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酸胀,但这个20岁的大男孩全程没喊过一句痛。“这点不舒服,和另一个人等待生命延续的煎熬比起来,真的不值一提。”
![]()
采集当天,当血液通过仪器循环分离,造血干细胞一点点汇聚时,朱同学盯着那管混悬液,眼神突然亮了:“原来我的健康,真的能成为别人活下去的希望啊。”更让他暖心的是,捐献刚结束,就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已经亲笔写下感谢信,正往他身边寄来。
这份双向的奔赴,让他更真切地感受到善意的重量,他在与红十字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感慨“当你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这束光其实也在悄悄温暖自己”。
![]()
医学生的呼吁:别被“抽骨髓”的误解吓退
作为一名医学生,更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朱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他想借着自己的经历,跟大家说句心里话:“真的别被‘抽骨髓’的老观念吓住啦!动员剂的反应比感冒还轻,恢复得又快,完全没有后遗症。”
要知道,在四川,每一例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是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中华骨髓库多一位志愿者,等待救治的患者就多一分生机。现在,朱同学已经成为四川第930例、新都区2025年第3例捐献者。
最后,他想对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说:“希望我这束小小的‘髓’光,能照亮你重生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