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26日,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今年的主题为“扶摇”,象征戏剧艺术乘风而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25部特邀剧目汇聚乌镇,89个剧团、711位演员、117部剧目轮番登场。乌镇的戏剧节早已不止于剧场——综艺在共振、品牌在入局、观众成为创作者。从“话剧的蘑菇屋”排练到泡泡玛特×《似水年华》联名手办,戏剧正在渗入更广阔的大众文化语境,成为激发消费与传播的新引擎。在内容驱动的时代语境下,乌镇戏剧节正在完成一场从“艺术节”到“文旅生态”的跃迁。
![]()
当戏剧节变成超级IP
乌镇的内容创新与跨界共创
“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去,好多信。”张子枫抬起头,眼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像是在回望一个失去的世界,又像是在对爱人轻声告别。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仿佛把整个蘑菇屋都带入了《暗恋桃花源》的情绪之中。这是《向往的生活—戏如人生》里极具戏剧感的一幕,也是现实与舞台、综艺与戏剧交叠的瞬间。
![]()
本季节目将录制地点移至乌镇戏剧节核心区域,让观众在熟悉的综艺场景中进入一个充满戏剧气息的世界。黄磊、何炅、彭昱畅、张子枫与多位戏剧人共同排练话剧,将创作的过程在综艺上予以呈现,这一融合不仅让戏剧以更轻盈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也为乌镇戏剧节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与文化传播势能。
在与热播综艺形成传播共振之外,2025年乌镇戏剧节的商业化布局也呈现出更立体的多元协同。从IP联动到品牌跨界,戏剧节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探索文化内容的商业外延。
![]()
今年组委会打通“戏剧节IP×潮玩IP”路径,与泡泡玛特合作推出乌镇特别版“小野”,以黄磊经典剧作《似水年华》为灵感,打造同名主题手办与线下快闪,配合邮差包、卡包、冰箱贴等衍生品销售,构建出潮玩与古镇现场体验的双重场景。与此同时,乌镇戏剧节还与北京环球影城、澳门美高梅等大型文旅品牌展开战略联动,前者在嘉年华中引入环球明星见面会与中场秀,后者以张艺谋导演作品《2049》为契机推出“中国非遗×高科技舞台”特别活动。“非遗×科技”在现场得以进一步延展,甚至出现演员与机器人同台演绎昌黎地秧歌的创新片段,引发社交媒体的广泛关注与二次传播。
2025年的乌镇戏剧节,选择在内容层面进行一次更深层的革新。新的“起跑戏剧”单元取代了原有的“戏剧空间”,以“剧场版剧本围读”的形式重新定义创作现场的边界。策展核心是“让舞台回到文本”,让观众得以在剧场中观看一部作品从构思到成形的全过程。观众不再只是安静的观看者,而成为创作的见证者和共创者,戏剧节也因此从艺术展示延展为内容孵化的平台。
![]()
“起跑戏剧”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创作生态的开放,更让乌镇成为一个集“孵化—宣发—交易”于一体的早期戏剧市场。10月19日晚,王俊凯在这一单元中以朗读者身份出演《被讨厌的勇气》,成为当晚的亮点。他身着深色服装,手捧剧本,通过语气与目光的细微变化呈现角色的心理起伏,让观众感受到戏剧从“阅读”到“表演”的能量转化。
国际大师齐聚
乌镇戏剧节的艺术格局再升级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戏剧艺术。六大特邀板块“人类之城”“灿烂之镜”“万象之花”“纵情之舞”“梦幻之缘”“高校之光”从主题、风格到创作语境,都体现出乌镇对全球戏剧生态的主动吸纳与策展上的结构升级。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等国际名家的加入,使乌镇的艺术版图再次向国际剧场核心靠拢。艺术总监孟京辉携新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登场,以其一贯的先锋美学与视觉实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浪漫张力与艺术想象的戏剧体验。
![]()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以一场前所未有的“马拉松剧”拉开帷幕。开幕大戏《人类之城》由德国导演卡琳·拜尔与汉堡德意志剧院联合打造,将五部古希腊神话编织成长达九小时的五联剧,分三天演出,在乌镇连续上演两轮。90余位演员、72位幕后技术人员的跨国协作,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挑战,更是对组织与观演耐力的极限考验。
而在剧场之外,另一场更轻盈的艺术狂欢正在街头上演。法国“明天改变一切”剧团的《鸟人与他的奇美拉乐队》,让一只3.7米高的“鸟人”木偶穿行于乌镇的青石巷与小桥之上,与观众即兴共舞。它的“怪诞美学”迅速在抖音、小红书上引发病毒式传播,成为年轻观众争相打卡的文化符号。
![]()
2025年乌镇戏剧节在延续艺术创作高水准的同时,将更多关注点投向思想层面的交流与文化议题的拓展。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日本戏剧思想家铃木忠志等国际戏剧巨匠齐聚乌镇,参与“小镇对话”主题论坛,围绕当代表演的边界、戏剧教育的未来,以及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展开深度探讨。舞台之外的这场思想交锋,让乌镇戏剧节从艺术展演走向文化共思,成为连接创作者、学者与公众的跨界思想平台。
![]()
与此同时,“戏梦粮仓”板块以年度主题“Women——我们”为核心,系统聚焦女性导演的创作表达与舞台力量。北栅粮仓以“剧目+展览+对谈/派对”的复合策展方式呈现了6位女性导演的6部新作、52场演出,并延伸出沉浸式展览《羲和视界》与“粮仓七日谈”“鎏金之夜”等公共活动。这一单元从创作到传播的完整实践,不仅为院线编排、艺术节选片及资本资源配置提供了示范,更让当代女性创作者获得了更高的行业可见度与文化影响力。
一场戏带火一座城
乌镇戏剧节的文旅经济效应
2025年的乌镇戏剧节的一大亮点,是它正在把“看戏”变成一场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体验。从剧场到街区,从白天到深夜,戏剧节正在重塑人们与艺术、城市空间的连接方式。观众走出剧场后,仍能在戏剧集市等场所延续戏剧氛围,让节日的能量持续流动在整座小镇之中。
![]()
在戏剧集市中,乌镇戏剧节携手“黄小厨”打造出集饮食、社交与创意于一体的好玩生活街区,观众在此边撸串边谈戏,让戏剧从舞台延伸至日常语境,成为可被亲近、可被体验的文化内容。而夜幕降临后,九点开启的“夜游神”活动则邀请了火星电台与潮流艺术家登场,让戏剧节的夜晚充满当代气息,也让乌镇在文化与娱乐的融合中焕发新的城市活力。
历经十二年发展,乌镇戏剧节早已与乌镇文旅形成了深度共生的生态格局。戏剧节不仅为古镇注入了持续的文化活力,也成为该地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戏剧节的国际影响力反哺了乌镇的旅游热度,而乌镇成熟的文旅基础又反过来为艺术节提供了沉浸式的空间与观演体验,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兼具艺术理想与产业逻辑的文化品牌范式,也为国内文旅目的地的内容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
从数据上看,戏剧节对乌镇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2013年,乌镇游客总人次为569万,营业收入3.73亿元;到2024年,乌镇景区共接待约743.38万人次,收入达到16.81亿元。戏剧节通常选在旅游淡季的十月下旬举办,通过文化活动的聚合效应成功将淡季转化为文化旺季,打破了古镇旅游的季节性瓶颈,实现全年客流与收入的均衡增长。
![]()
在乌镇,舞台不止于剧场。古镇的河道、桥梁、廊巷与民居,本身就是戏剧节最独特的布景。桨声与钟鸣交织,灯光映照水面,现实与艺术在同一时空叠合,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戏剧图景。乌镇戏剧节正是通过这种“空间即舞台”的理念,让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也让一座古镇完成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
游客不再只是看风景,而是在一场可参与、可体验的艺术事件中重新认识这座小镇。非遗展示、手工艺、民俗表演与沉浸式戏剧共同构成了乌镇的文化日常。随着戏剧节的持续运行,乌镇的旅游场景也从白天的观光、拍照,延伸到夜晚的展览、街头演出与“夜游神”等夜经济活动,形成从视觉观赏到生活体验的完整文旅生态。
乌镇戏剧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艺术节本身。它让一座古镇不再只是风景的符号,而成为文化活力与思想交流的现场,同时也让戏剧走出剧场,成为可以被大众感知、体验、参与的生活方式。它验证了文化IP的长期生命力——只有让内容持续生长、让空间参与创作、让观众成为共创者,文化品牌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进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