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11月14日,走入焦煤集团的九里山矿培训中心,为集团赵固一矿、赵固二矿等多个矿区和公司的干部及管理人员开展“情绪与压力管理能力提升——增加安全心理素养”心理培训。
![]()
![]()
“88%的煤矿事故存在可预防的心理因素”,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的这组数据,在焦煤集团领导干部心理培训课上引发了长久的沉默。作为常年与井下风险博弈的管理者,大家深知设备检修的重要性,却首次清晰意识到:员工的“心患”比设备故障更隐蔽、更危险。这场以“安全心理赋能”为核心的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补给,更是对煤矿管理本质的重新认知。
![]()
煤矿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是团队安全的“晴雨表”。培训中分享的案例令人警醒:某矿班长连续工作12小时后,因“感知疲劳”将设备异响误判为正常矿压,违反敲帮问顶规定导致冒顶事故。这让在场干部深刻体会到,自身的压力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决策质量。正如心理学研究揭示的,长期高压下的“风险感知疲劳”,会让经验丰富的老管理者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对隐患视而不见。
心理学为干部打开了管理新视角。过去面对员工违章,多是罚款、批评的“硬手段”,却忽视了背后的心理动因。培训中“破窗效应”的解读让人豁然开朗:当第一起“安全帽带子松点没事”的违规被放任,很快就会演变成“不戴安全帽下井”的群体行为。一位区队长坦言:“以前觉得员工‘屡教不改’是态度问题,现在才明白,是我们没补上最初的‘破窗’,没做好心理引导。”
![]()
用心理智慧激活团队“安全基因”,已成为培训后的共识。大家纷纷实践“安全行为银行”机制,员工主动纠正违章、上报隐患可积累“安全币”兑换奖励,短期内隐患上报量提升3倍。更有干部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在班组树立“安全明星”,通过榜样的正向传染,让遵章守纪成为群体自觉。这些变化印证了“10次制度强调不如1次心理疏导”的管理真谛。
对煤矿干部而言,心理学更是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减压阀”。培训中教授的478式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技巧,已成为不少干部的“随身工具”。一位分管生产的副矿长说:“以前下井前总因担心安全而失眠,现在用催眠放松法调整状态,指挥更沉稳。”数据显示,掌握情绪管理技巧的干部,团队离职率平均下降40%,凝聚力显著提升。
![]()
这场培训的价值,更在于构建了“安全心理共同体”。干部们学会用“三明治批评法”与员工沟通——先肯定工作表现,再指出问题,最后给予改进鼓励,让批评更易被接受。家属开放日、井下“全家福”照片墙等举措的推行,让员工把“安全”与“家庭责任”紧密相连,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
煤矿安全管理,终究是人的管理。当干部学会用“五感训练法”提升团队隐患识别能力,用心理话术化解矛盾,用情绪管理稳定军心,“心防”便与“人防”“技防”形成合力。正如培训结语所言:“安全帽守护的是身体,心理赋能守护的是心灵。”焦煤集团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这场心理培训,正在让千米井下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理性与温度,这便是心理学带给煤矿企业最珍贵的价值。
![]()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工业和信处化厅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