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深圳各个学校的校运会如期而至。然而深圳多所小学因运动会筹备过程中的班服采购、外聘指导老师等问题引发家长争议。目前,相关部门均已回复。
这些案例中,家长的质疑焦点主要分为:经济负担与资源浪费、“被自愿”的消费行为以及校园活动逐渐偏离教育本质。
比如,花1500元为开幕式表演聘请校外指导老师、每学年运动会统一着装且收200元班费等。
![]()
![]()
![]()
![]()
教育局的回应也很一致:强调“自愿原则”、将行为界定为家长“自发”、并承诺加强沟通与监督。
对此,其他深圳家长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家长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班服及表演服装“使用频率低、浪费钱财”。
![]()
![]()
![]()
![]()
一些家长则认为校运会开幕式浮于形式,“花里胡哨”,统一穿校服是更环保节俭的选择,他们希望运动会能回归到比赛本身,不要太卷。
![]()
![]()
![]()
![]()
当然,也有家长从“仪式感”和“孩子们的感受”出发,觉得穿一样的衣服能让集体活动更有气氛,只要是在孩子们自愿、适度、并且尊重他们意愿的情况下,适当的仪式感其实挺好的。
![]()
![]()
![]()
![]()
![]()
在大事君看来,许多家长并非不愿为孩子的校园活动投入,只是当“集体荣誉”与经济压力、操作不透明绑定在一起时,初衷良好的活动就变了味。
第一,单次几十元的支出看似不高,但若叠加每次活动不同的服装、道具、外包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隐性教育成本。
一位深圳家长表示,“运动服本来是4选1 ,有一套适合日常穿的,有不少家长选了,但更多家长选了一套亮绿色的服装,平时根本穿不了。”
第二,这类“学生性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不容忽视。
有家长担心,不购买班服的孩子可能会担心“被孤立”或“受委屈”,这使得“自愿”原则名存实亡。
第三,为开幕式节目“外聘指导老师”更有待商榷。
花3000元准备45秒的节目,这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让排练过程变得功利,孩子们成了妥妥的节目“工具人”,自主创造、团队协作与快乐体验反而被置于次要地位……
![]()
有家长反映自己“被家委会做决定”
最重要的是,在这场关乎孩子自身的讨论中,学生却“被动隐身”了。
孩子们的个人喜好、穿着舒适度、参与意愿,往往淹没于家长们的评价体系之中。有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家长在说,有问过孩子吗?”
大事君了解到,一些班级的节目、班服等都是由学生们一起参与讨论、设计的。
这种由学生主导的过程,不仅真正提升了孩子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让集体活动回归了教育本质。
视角放大,每年深圳学校校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节目都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本身就是深圳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学校开放、包容教育理念最生动、最直观的展现。
如多位家长建议,学校可明确鼓励在校运会等集体活动中优先使用校服,这既能保证整齐划一,又能减轻家长负担。而且如需统一采购的话,也家委会也可以优先考虑性价比高的选择。
编辑:huihu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