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底,港交所官网新增一则来自中国数字人赛道的上市申请——南京硅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基智能”)正式递表,拟登陆香港主板。
![]()
图源:硅基智能招股书
这一动作不仅让“港股数字人第一股”的竞争尘埃落定,更将整个数字人行业的商业化成果推向资本聚光灯下。
成立于2017年的硅基智能,以“硅基劳动力”为核心概念,为电信、金融、医疗等行业提供数字人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交付超8万个“数字员工”。
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其凭借数字人智能体解决方案收入,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市场份额达32.2%。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龙头,硅基智能的成长离不开资本加持,而其营收从2022年的2.2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55亿元的表现,也让市场好奇:数字人业务真的能赚钱吗?这场由腾讯、红杉押注的IPO,能否为数字人产业的盈利路径提供答案?
资本宠儿与营收增长
硅基智能的资本版图,从成立之初便显现出“明星相”。
自2017年12月至2025年6月,公司累计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名单涵盖腾讯、红杉智盛、招银基金、国新基金等头部机构,融资总额超10亿元。
其中,腾讯的“重注”尤为关键。
2019年B轮融资中,腾讯独家投资约1.15亿元;2020年C轮融资,腾讯再携手海松资本等合计投入3.37亿元。
截至IPO前,腾讯通过林芝腾讯合计持有硅基智能16.59%股份,成为第一大外部股东。红杉中国则通过红杉智盛在2018年A+轮、A++轮连续入局,最终持股2.97%。
2025年5月,硅基智能完成D轮融资,嘉兴高新以2亿元入股,投后估值达31.5亿元。
![]()
图源:硅基智能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融资距离递表仅5个月,既是资本对其上市前景的认可,也为其补充了3.0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截至2025年6月底),为IPO铺路。
从股权结构看,创始人司马华鹏为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26.54%,并通过股权激励平台嘉兴硅语控制10.28%股份,合计掌控36.81%股权,牢牢把握公司决策权。
此外,招银基金、国新基金、嘉兴高新则分别以11.81%、6.80%、6.35%的持股比例,构成机构股东阵营的重要力量。
资本的持续注入,支撑硅基智能实现营收侧的快速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23亿元、5.31亿元、6.55亿元,三年间营收规模增长近3倍;2025年上半年,营收继续同比增长11%,达3.26亿元。
再来看看盈利方面,硅基智能则经历了从“持续亏损”到“扭亏为盈”的漂亮转折。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622.1万元、-2941.2万元、-3524.2万元,累计亏损超1.1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转为529万元,首次实现盈利。
关注这点,公司将盈利归因于“战略聚焦大型客户,减少对资金流不稳定客户的投入”,这一策略同时推动平均客户价值从2022年的38万元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13万元。
不过,营收增长背后暗藏隐忧。
一方面,客户集中度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贡献87.5%营收,其中最大客户(某国内领先电信运营商)占比高达64.4%,而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16.6%。另一方面,毛利率呈下滑趋势:2023年毛利率达45.8%,2024年降至34.3%,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至31.6%,主要因“为维系大客户采取竞争性定价”。
数字人业务盈利真相:
营收模式与产业可持续性
硅基智能的核心业务是提供“硅基劳动力解决方案”,具体涵盖四大板块:硅基智能语音(外呼、质检)、硅基数字人视频(口播制作、声音克隆)、硅基数字人直播(724小时运营)、硅基全自动内容生产(2025年8月新增,文生视频)。
从营收模式看,公司以“直销为主、分销为辅”。
其2022-2024年直销收入占比分别为98.3%、96.1%、97.7%,2025年上半年达98.3%,分销占比长期低于4%。
这一结构与公司“聚焦大客户”的战略高度匹配:通过直接对接工商银行、某头部电信运营商等大型客户,承接定制化项目,单个项目价值从2022年的931万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69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硅基智能正在尝试突破传统项目制的盈利天花板,推出“业务分成”模式——
以金融领域为例,公司不再单纯销售“数字人呼叫坐席”,而是与银行约定“按数字人带来的贷款、信用卡销售额分成”;
在电商直播领域,则按数字人主播的GMV分成。
这种模式将公司从“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例如某大型银行年度营销预算达200亿元,硅基智能通过数字人将其营销转化率提升15%,若按1%分成,单客户收入便可达传统项目的数倍。
不过,当前分成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公司主要收入仍依赖软件许可+定制化项目。
2025年8月新增的全自动内容生产业务虽已贡献收入,但反馈方面,此前有媒体报道,其技术水平曾被部分业内人士质疑“停留在两年前的AI口播水准”,商业化潜力待验证。
硅基智能的财务表现,折射出整个数字人行业的盈利困境与希望。站在产业层面看,数字人业务要实现可持续盈利,需突破多重挑战,同时抓住发展机遇。
客户集中与议价能力弱的问题,就是盈利稳定性的重要隐患之一。硅基智能“64.4%营收依赖单一大客户”的现象,并非个例。
数字人行业早期因技术落地场景有限,多依赖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头部客户,而这类客户往往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导致企业毛利率承压。
例如,硅基智能为维系某电信运营商客户,不得不降低定价,直接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45.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6%。若未来大客户减少合作或压低价格,企业盈利将面临直接冲击。
另外,技术迭代快的行业特性,也使得研发投入成为“无底洞”。
众所周知,数字人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持续投入研发以跟上AI大模型、多模态交互等行业强关联技术趋势,拉开产品服务效果代差。
来看招股书的数据:2022-2024年,硅基智能研发开支分别为7543.3万元、1.29亿元、1.50亿元,研发费用率维持在22.9%-33.9%之间;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653.9万元,费用率20.4%。
不难看出,尽管公司已推出多模态大模型DUIXONE,但与百度、腾讯等大厂的AI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若后续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壁垒将面临松动,盈利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更重要的是,监管与伦理风险则进一步压缩了商业化边界。
种种迹象表明,数字人行业的合规风险正在加剧。2023年抖音正式发出《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2024年腾讯修订的《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拟禁止非真实直播内容,包括数字人直播带货;快手则反对利用AIGC生产低质量内容。
此外,“AI复活逝者”等数字人应用案例带来的实际伦理争议,也让行业面临舆论压力:若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声音,可能涉及侵权。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为数字人业务的商业化蒙上阴影。
不过,在挑战之外,我们仍需保持乐观态度。数字人行业也蕴藏着两大核心机遇。
其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垂直场景需求加速爆发。尽管面临挑战,数字人行业的增长潜力仍不容忽视。据灼识咨询数据,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5亿元增至2024年的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5.8%;预计2030年将达155亿元。
其中,医疗导诊、教育AI老师、工业数字员工等垂直场景需求正在爆发,这类场景的付费意愿强、复购率高,有望成为盈利主力。
其二,从数字人到数字人智能体的价值升级,推动盈利空间向深度服务延伸。
数字人行业的未来,在于从单一工具升级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数字人智能体”。
![]()
图源:硅基智能官网
这种升级将推动数字人从单纯的降本工具变为“增收伙伴”。若能在这一方向上突破,数字人的盈利天花板将大幅提升。
结语
总的来说,“数字人第一股”的上市,是起点而非终点。
硅基智能赴港上市,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进阶,更是数字人行业从“概念炒作”的争议走向商业验证的重要转折。其背后的腾讯、红杉等资本,赌的是数字人成为新型劳动力的未来;而其2025年上半年的扭亏为盈,也证明数字人业务并非“只烧钱不赚钱”。
但需清醒认识到,硅基智能当前的盈利仍依赖大客户+项目制,分成模式尚未规模化,客户集中、毛利率下滑等问题仍需解决。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数字人要实现可持续盈利,需在技术迭代、场景拓展、合规经营三者间找到平衡。
也就是说,既要通过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也要挖掘更多垂直场景的付费需求,同时应对监管与伦理风险。
最后,港股市场对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向来以“盈利确定性”为核心。
硅基智能若能在上市后证明大客户依赖度下降、分成模式可复制,其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反之,若盈利再度承压,可能面临估值回调。
无论如何,“港股数字人第一股”的登场,已为行业打开了资本通道,未来更多数字人企业的上市,或将推动整个产业走向成熟。
参考来源:
《硅基智能递交港股IPO,8万个数字人今年开始赚钱了》竞争秩序场
《数字人公司赚钱吗?硅基智能IPO招股书给出答案》AI新光年
《硅基智能凭什么上市》暗流研习录
*注:封面为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