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熹
合作现状:绿色成为务实合作底色
近年来,中国与阿塞拜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政府高层互信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阿塞拜疆“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及2030年发展规划实现对接。在此框架下,双方成立经贸合作委员会投资合作工作组,聚焦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协调推进双边合作。绿色经济已成为中阿务实合作的鲜明底色,体现于政策互动和具体项目上。
双方在绿色发展政策上交流密切。中国分享着自身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支持阿塞拜疆能源转型。2025年4月,绿色低碳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阿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为未来绿色合作提供政策指引。阿塞拜疆政府官员也多次表达对中国绿色技术的信任和重视,认为中国是可靠的合作伙伴。正如阿塞拜疆副总理穆斯塔法耶夫所言,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已成阿重要合作伙伴,阿方“充分信任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能建所属企业正参与建设装机445兆瓦的比利亚苏瓦尔光伏电站,预计将成为阿塞拜疆新的最大光伏发电基地,2026年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9亿千瓦时,满足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年减碳约67万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利用中欧班列经哈萨克斯坦将光伏设备运抵阿塞拜疆,将运输周期缩短至约21天,体现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和物流优势。
绿色交通合作同样取得突破。2024年7月,阿塞拜疆政府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签署框架协议,阿方采购160辆比亚迪电动大巴,并探讨在阿本地组装生产电动车及更深入合作。中国在新能源交通领域的领先技术正在助力阿塞拜疆提升首都巴库等城市公共交通的清洁化水平。
![]()
合作前景:拓展绿色产业链,迈向碳中和
展望未来,中阿绿色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社会生产和生活,不仅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行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期间,各国人士高度肯定中国绿色发展成果,并探讨以中国经验为蓝本,因地制宜绘制本国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阿在2025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已明确将绿色转型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方有意进一步拓展以下方向: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与绿色能源出口。阿塞拜疆拥有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天然优势,年日照时长达2400—3200小时,陆上和里海海上风能资源丰富。阿政府计划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至30%,并在2040年前安装7吉瓦海上风电。为实现该目标,阿方近年已与多国能源企业签署合计约22吉瓦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协议或备忘录。中国企业有望继续参与阿塞拜疆的新一轮光伏、风电项目开发,分享自身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帮助提升阿能源产能并优化电力结构。同时,双方正在探索建设绿色能源走廊和开展绿色能源出口合作,阿塞拜疆的清洁电力或将出口至周边国家乃至欧洲市场,实现“绿电外送”,中国企业在超高压输电、电网调度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可发挥作用。双方还关注绿氢、绿氨的生产储运,期待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氨燃料等清洁能源载体出口。这些新领域都有望成为中阿能源合作新的增长点。
构建绿色产业链与本地化生产。中阿有意拓展全产业链合作,打造区域性绿色产业基地。2025年9月,阿塞拜疆首届国际投资论坛上,阿经济区开发署与中国大唐集团海外投资公司签署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园”的谅解备忘录。未来双方将携手在阿塞拜疆建立绿色能源产业园区,吸引相关制造业和配套企业入驻,发展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储能电池等产业链。在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合作框架中也包含未来在阿进行本地组装生产的规划。通过引入中国资本与技术,实施本土化生产,阿塞拜疆有望逐步建立起从制造到应用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由资源出口向绿色产出转型。中国企业可借此更好开拓高加索、中亚乃至西亚市场,形成新的国际产能合作范式。
携手推进碳中和与绿色金融。作为COP29的东道主,阿塞拜疆展现出推进碳中和的决心,计划发布全球绿色投资规则手册,吸引可持续投资。调动金融力量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中阿绿色金融合作前景可期。一方面,中国政策性银行和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可为阿塞拜疆清洁能源及低碳项目提供贷款、投资和保险支持;另一方面,阿塞拜疆可考虑发行绿色债券、构建碳交易机制,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资金。2024年9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曾参与在巴库举行的系列对话活动,探讨阿塞拜疆风电项目的融资机遇和挑战。
![]()
挑战与应对:迈向绿色合作的稳健之路
尽管中阿绿色经济合作前景光明,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需要双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以应对。
政策与法规障碍。阿塞拜疆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法规体系尚在完善过程中,一些配套政策有待健全。此外,阿塞拜疆目前尚未加入世贸组织,贸易投资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有限,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有提升空间。企业层面需积极参与政策沟通,及时向两国政府反馈投资诉求,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同时,企业在政策尚不明晰时应做好风险评估,设计灵活的投资模式以降低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
市场与融资挑战。一方面,阿塞拜疆本地市场规模有限,电力等产品主要靠国内消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需开拓外部市场。若绿色电力过剩,需要打通对外出口渠道并协调跨国电网规则,绿氢、绿铝等新产品也需要建立国际市场认知和客户网络;另一方面,融资是大型绿色项目的关键瓶颈。阿塞拜疆主权信用评级和本币汇率波动等因素,可能使国际融资成本较高,本国金融市场对长期基础设施贷款的供给也不足。
文化与管理差异。对于企业而言,进入阿塞拜疆市场还需克服文化差异、用工管理、本土融入等方面的问题。阿塞拜疆的法律和商业习惯与中国不同,加之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职业习惯存在自身特点,中企初期可能面临沟通不畅、管理效率不高等情况。为此,企业应对策略是加大本地化投入。一方面,重视聘用和培养本地员工,尤其是在管理和技术岗位上吸纳精通中外双语的优秀人才,充当文化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在劳工权益、社区关系等方面严格合规,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此外,政府层面也可搭建更多人文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融入环境。如举办针对中资企业的东道国法律培训、商业环境说明会,以及鼓励两国高校和智库开展绿色发展课题联合研究,培养通晓彼此语言文化的专业人才。
整体而言,中国与阿塞拜疆在新能源产业的合作是两国经贸关系中顺应时代潮流的亮点领域。阿塞拜疆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区域崛起的重要关口,其政策取向日益倾向于同多元伙伴开展深度合作,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双边层面,阿塞拜疆希望加快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获得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支持以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对此表示支持,愿协助阿方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这将进一步改善阿塞拜疆的营商环境,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领域合作创造更有利条件。在地区层面,阿塞拜疆争取参与“中国—中亚”机制和谋求成为金砖国家扩员候选等举措,体现出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的意愿。借助这些多边平台,阿塞拜疆可与中国探讨更广泛的产能和投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总的来说,中国与阿塞拜疆在新能源产业的经贸合作体现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内涵,合作推动了阿塞拜疆国家建设和其长期以来寻求的互利型经济转型,又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开拓了广阔市场。尽管过程中存在挑战,但双方通过战略互信和务实举措,正在逐步克服障碍、巩固成果。展望未来,随着相关项目的落地和配套政策的完善,中阿新能源合作有望成为两国经贸关系新的支柱和亮点,为欧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双方共建的这条“绿色丝绸之路”,将为中阿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将为区域能源版图和全球南方清洁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