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从烟台毓璜顶医院了解到,该院儿内科日前开设“儿童躯体化免疫管理门诊”,让每个孩子都能卸下情绪重担,快乐成长。开诊地点为烟台毓璜顶医院总院区,开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情绪发泄有着不同的方式——哭闹、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耍混打滚。不少家长往往将这些表现贴上“不懂事”“不听话”“叛逆”的标签,继而选择说教、指责、批评甚至惩罚。久而久之,孩子看似变得“听话懂事”“遵守纪律”,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愿上学、沉迷电子设备、做事拖拉等异常行为,甚至出现腹痛、腹泻、胸闷、头痛、手抖等莫名“病症”。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各级医院检查,结果却始终找不到明确病因,“病情”反而愈发“顽固”,让人深陷焦虑与无力。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主任、儿一科主任辛毅提醒广大家长,这些看似棘手的行为与症状,其实是孩子心理压力不堪重负时,不得已发出的身心“求救信号”!
为了帮助更多家庭走出困境,烟台毓璜顶医院儿内科专门开设“儿童躯体化免疫管理门诊”,辛毅团队从家庭、学校等各类诱发因素入手,帮家长理清认知误区,掌握科学的疏导方法,既引导孩子从容应对躯体化反应、建立健康的心智认知,重塑健康人格,也助力孩子免疫进程的合理发展。开诊地点为烟台毓璜顶医院总院区。开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辛毅介绍称,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难以清晰识别并表达自身的复杂情绪,当内心被无力感、自我价值崩塌的失落,或是学业、人际带来的极度焦虑所裹挟时,大脑的“求生”本能会促使他们通过异常行为传递诉求。唯有敏锐捕捉这些信号,深挖背后的核心问题,抚平情绪冲突,重塑心智模式,才能帮孩子走出困境。以下这些典型行为信号,藏着孩子未被看见的真实困扰。
沉迷手机/平板:这是孩子逃避现实痛苦的“临时安全岛”。当现实世界充斥着持续的挫败、压力与孤独——可能是学校里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成绩下滑带来的羞耻感、与同学比较产生的自卑,也可能是家庭氛围紧张、频繁遭受批评说教,虚拟世界便成了他们能获得瞬时成就感的地方。此时强行没收设备、断网,只会激发孩子的恐慌与极端反抗。
厌学与拒学:从不愿起床、作业拖拉,到拒绝完成学业、频繁请假,甚至一提上学就出现强烈情绪波动或生理不适,这是孩子心理功能“系统性瘫痪”的信号。长期遭受负性评价、被否定指责的孩子,可能会制定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标,即便努力也难以达成,进而形成“我无用、无价值”的负面信念,对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等产生过度恐惧,最终选择逃避。
躯体化症状:当内心的心理冲突无法通过情绪宣泄释放,便会转化为身体不适来唤起关注,甚至通过反复就医来逃避内心的不安,逐渐形成“就医依赖”。有些孩子会抗拒就诊,因为他们害怕“病被治好”后,还要回到那个让自己不安的环境中,内心的纠结让“疑难杂症”不断涌现。
辛毅提醒,面对这些情况,家长需要从聚焦“他怎么了”转向探究“他经历了什么”。孩子是在逃避压力、寻求掌控感,还是渴望被关注?是正承受孤独、挫败,还是被愤怒与恐惧包裹?家庭、学校环境中哪些因素引发了这些问题?唯有理清根源,才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辛毅表示,这些孩子的表现本质上都是躯体化反应,并非真正的器质性病变,而是心理压力、情绪困扰转化为的身体症状,是各系统“应激超载”发出的“报警信号”。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干扰孩子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生理功能与免疫发育,若仅针对身体症状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还会让孩子与家长陷入“病情迁延不愈”“焦虑循环”的困境。
辛毅强调,应对这类问题,无需复杂技巧,更不能用评估量表给孩子贴“精神行为问题”的标签——这会造成二次心理创伤。家长首先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孩子表达感受而非压抑;同时,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与均衡饮食,也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