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开国女少将。
但若论资历,还有一位女将军并不在她之后。
《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里,唯一被正式列入“红军女将”的人,是张琴秋。
当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组成了西北局,统一领导红二、四两个方面军,张琴秋是西北局委员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
陈赓、许世友、王宏坤、洪学智、王新亭……这些后来的开国将帅,当年不少人还是她的部下。
然而,1955年授衔,为何她却未列其名?
最早的一批女党员之一
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她自幼好学,性格刚毅。
1912年,她进入当地的振华女校就读。这是石门最早倡导女学的地方学校,也是她思想启蒙的起点。
![]()
在这里,她结识了孔德沚——一个后来影响她人生轨迹的重要人物。
此后八年,张琴秋在振华女校完成了小学到高年级的系统课程。
她读书快,记忆力强,作文总是得高分,也能说会写,很早就显出不同于常人的条理与胆识。
振华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上海爱国女校。
爱国女校由蔡元培倡导成立,讲授新思想,是当时进步青年聚集之地。
![]()
她在上海求学期间,常去探望孔德沚,继而结识了孔的丈夫——著名作家沈雁冰(茅盾),再由此引荐,认识了沈家的另一个人——沈泽民。
沈泽民,早在1921年春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党员之一。这个人后来深刻影响了张琴秋的一生。
1923年,张琴秋考入南京美专。当时,沈泽民正奉命赴南京开展党组织工作,两人同行。学期不久,家境窘迫,她被迫退学,重返石门女校当代课教师。
半年光景,她第一次直面社会:权贵横行、军阀割据、百姓苦难,一切都真实得令人愤怒。
她把满腔困惑与不平写成信寄往南京,沈泽民回信频繁,字里行间多是引导与勉励,并亲自寄来《社会科学概论》等进步读物。
两人之间由通信展开思想共鸣,又因思想走近而情感升温。
![]()
1924年初,她辞去教职,只身赴沪,寄宿沈雁冰家,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那年,她二十岁。上大是当时国内最具激进气质的高校之一。
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肖楚女……几乎囊括了当时共产党最早的理论与组织人才。张琴秋是系主任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学生,同宿舍,论学术、论生活,均为密友。
同年4月,她在杨之华引荐下加入共青团,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是党内极早期的一批女党员。
从1921到1924,仅三年,她完成了从教师子弟到坚定革命者的转变。此后,她奔波于各地党组织之间,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专攻政治、军事与群众工作。
![]()
1931年4月,中央决定派她赴鄂豫皖苏区。她被任命为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这是一所为地方武装干部培训政治骨干的机构。
张琴秋的到来,令一众出身农家、操着土语的学员起了疑心——一个“学生腔”的女子,能带得动军校?
很快,她让所有人闭上了嘴。
第一次早操集合,她身着灰军装、系绑腿,声音洪亮,动作干练。口令一出,全场肃然。讲话时,理论讲得透,例子说得准,不仅有底气,还有逻辑。
不少干部都愿听她讲课。
她早就有备而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她知道日后会从事军事工作,不仅政治课学得扎实,军事课也从不落下。
![]()
夏训野营,她和男生一样翻山越岭,操演行军,从单兵训练一直学到连营团作战指挥。
这种真功夫,是能在战场上拿得出手的。
除了“带兵打仗”,她还有一套本领。
她组织宣传队,亲自教战士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民舞。到了川陕苏区后,她创办红四方面军剧团,为部队和伤员演出,也给团员补文化课。
红军唯一女师长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的形势急转直下。
此前连续粉碎三次“围剿”的红军主力已精疲力竭,蒋介石却调集了三十余万大军,以新建的“围剿”总司令部为轴心,开始对根据地展开空前严密的第四次围剿。
![]()
兵临城下之际,前线主力迎敌,后方则亟需稳固支撑与有力配合。
在这关头,张琴秋被任命为河口县委书记。任务只有一个:动员群众,支援前线。
她迅速展开行动,组织赤卫队、组建独立团、成立铁路工程队。男丁上阵,妇女支援,青年担任交通员,孩子也被安排站岗放哨,整个河口动了起来。
8月,战火逼近红安城。张琴秋率领河口县独立团主动出击,在城西展开突袭,从敌军后方切入,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结束时,缴获步枪五百余支,重伤敌兵百余。她指挥干净利落,行事大胆果断,赢得了地方与军中上下的广泛认同。
![]()
但形势并不乐观。10月,因敌军优势过大,鄂豫皖主力红军被迫西撤,苏区丢失。张琴秋随军转移,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与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并肩作战。
这支部队以纪律严明、作战坚决著称,而张琴秋的加入,让政治工作有了新气象。
同年11月,部队翻越秦岭,逼近关中平原。一路行军一路战斗,张琴秋展现出的组织力、指挥力与战地政治工作能力,已超出一般政治部主任的职能范围。
小河口会议后,她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军中核心领导层成员之一。
这不是一个象征性职务。红四方面军总政主任,是实权岗位,相当于部队“第三号人物”。
在她的部下中,有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后来的共和国将星。
![]()
但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她被调离要职,改任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
可她没有退缩。
1933年,川陕苏区再遇敌军围剿。一天,敌方一个整团绕道包抄至四方面军总医院。院中只剩五百名由妇女组成的赤卫营,以及几十名保卫人员。
张琴秋临危指挥,利用山谷地形布下埋伏,待敌军深入后卡住谷口,继而展开政治宣传攻势。她站在高处,高声喊话,讲红军政策,说土地革命,解释为谁而战。
敌军起初还在犹疑。突然,敌团长操机枪对准己方士兵扫射,逼迫他们进攻。混乱之中,官兵之间爆发冲突,阵型自乱。
![]()
张琴秋果断命令冲锋,妇女赤卫营全线压上,趁敌内乱将整个团缴械。
这一战,成了奇闻。《中国论坛》等刊物登载此事,称其为“500农妇缴一团”。
国民党媒体也传闻她“精通五国语言”、“能文能武”,甚至“不下马能写文章”,讽刺中带着敬畏。
在苏区,她不仅打仗,也主持建设。
在四川通江县,她参与修建烈士陵园,其陵园图案,就是她亲自绘制。她以政治干部身份,参与战斗、建设、宣传、动员,角色之多,职责之重,远超常人。
1935年,红四方面军组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女子部队——妇女独立师,张琴秋任师长。
![]()
部队成员多为受苦出身的农村女子,文化低,身体弱,但张琴秋亲自操练、开会、讲课,从整队行军到夜间战术、从扫盲教育到宣传鼓动,事事不假他人。
中央军委曾决定抗战期间不再成立女性部队,因此,这支独立师成为共和国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存在。
长征途中,独立师缩编为独立团,随西路军西进。许多女战士最终战死河西走廊,埋骨祁连山。
西征途中,张琴秋临近产期,但仍坚持在担架上指挥。孩子出生在风雪戈壁,她却因失血严重,昏迷多日。部队失败,她因虚弱未能随部转移,被俘。
![]()
抗战爆发后,在周恩来点名交涉下,她被释放返回延安。
归来后,她没有休息,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女子大学教育长。
革命重任继续压在她肩上。而她,也再次走上新一轮的战斗征程。
红军历史上唯一的无衔女将
1949年夏,北平已解放,南京已撤守,开国大典的筹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就在这一年,组织部做出一项特殊的干部调整——将张琴秋调任至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担任副部长。
![]()
这是一个表面上“不显山露水”的岗位安排。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让一位戎马二十载、久经沙场的红军女将,脱下军装,投身工厂?
但张琴秋自己明白,这不是调离战场,而是继续在另一个战场上承担起“建设”的任务。
她对纺织,并不陌生。早在1920年代,她就在上海做过纺织女工,亲手拉过纱、踩过织机、搬过棉包。那是她参加革命前最初的社会经验。
后来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她主动申请前往郊区的一家棉纺厂实习,连续几个月,每日与当地工人一起上下班,在机声隆隆中完成自己的“工厂学业”。
![]()
她熟悉车间空气中飘浮的棉絮,也了解纺纱过程中的断头率与布机速度之间的关系。
任职后,她第一时间拒绝了“直接上手主持工作”的提议,选择从“补课”开始。她把自己当作学生,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一间间车间她走,一本本手册她翻,一张张工艺流程图她画。
她不怕问得细,不怕问得多,有时连工段长都不好意思,一遍遍讲解机台速度与纱线强度的关系。
张琴秋的性格,一贯是“要做,就做到底”。纺织工业部集中了全国顶尖的技术专家、工程师,她私下里称他们是自己的“技术班长”。
碰到专业术语不懂,就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去查;看不懂的资料,就请技术情报处翻译苏联文献,或干脆自己翻。
她学得快,理解准,很快能在会议上听懂工程人员的发言,也能用专业术语准确作答。
![]()
她不只关心中国的设备运行,也密切留意国外发展动态。苏联和东欧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技术来源地,她借助俄语优势,定期请人送来最新资料,发现重要内容自己翻译成中文,还推荐给部门内同志阅读。
有时,她干脆在周末组织“技术学习会”,请工程师讲课,她自己记笔记,照例坐在中间第一排。
张琴秋的尊重,不是表面的礼貌,而是发自内心对技术和劳动者的敬重。这种敬重,换来的是全体同志的信服。
她从不把自己当“部长”。1953年,率团出访苏联,翻译力量紧张,她便主动给工程师们当口译。
会场上,她夹在两国代表中间,一边记一边译,几小时不喝水不休息。
归国后,“张琴秋部长在莫斯科当翻译”的事,在纺织系统传为佳话。
1960年,国家遭遇经济困难。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调研。厂方安排她住在条件较好的宾馆,以便休息和办公。
![]()
她坚决推辞,坚持搬回职工宿舍,与工人们一起吃食堂,一起喝酱油开水、啃糠窝窝头。
她以一个红军将领的坚韧、细致、纪律感,投入到纺织工业的重建和发展之中。
几乎没有休过长假,也极少请假出差。她带领纺织系统建立制度、引进设备、改革工艺、培训人才,推动国产纺机技术逐步实现更新换代。
从棉纺、毛纺,到麻、丝、人造纤维,她在无声处用脚步丈量过每一道工艺流程,也在无数次调研与批示中,帮助技术人员扫清障碍。
这位女部长没有华丽的头衔,没有媒体宣传,更不爱讲过去的“红军史”。但在纺织工业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她完成了一个女红军向共和国技术官员的转身。
![]()
这种转身,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授勋,却承载了国家最基础、最艰难的一段工业积累。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那一年,无数战功赫赫的红军将士佩戴上了军衔。
而张琴秋,因为早已不在军队序列,没有被列入授衔名单。
有人替她惋惜,说以她的资历、级别和贡献,中将以上不成问题。
张琴秋前半生在枪林弹雨中追随革命,后半生在机杼之声中推动建设。
她的肩上,始终扛着人民交给她的责任。
参考资料:
红军唯一的女将领张琴秋
俞富江
跃马持枪的红军女将——张琴秋
蒲永能 张仕文
西路军级别最高的女将领:张琴秋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