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奇人。他16岁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在崖山的悲壮落幕;熬过了整个元朝,活到116岁高龄时,又亲眼看见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军横扫蒙古人的老家。
他的一生,就像一个活着的历史坐标,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时代。这个人,就是来自昆山的周寿谊。
崖山绝唱
大约在公元1264年,也就是南宋景定五年,周寿谊出生在江南水乡昆山。
![]()
那时候的南宋,早已没有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闲情逸致,北方的蒙古铁骑正以前所未有的攻势,一步步蚕食着汉人的最后一片江山。
在周寿谊的记忆里,童年的天空或许总是灰蒙蒙的。
他12岁那年,也就是1276年,蒙古大军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今天的杭州),小皇帝被俘北上。
一个王朝的心脏就这么停止了跳动。虽然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还在南方拥立幼主,继续着绝望的抵抗,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能感受到的,只有战乱带来的恐慌和流离失所的痛苦。
![]()
茶馆里人们的交谈声越来越短,街坊邻居的脸上写满了不安。
三年后,也就是1279年,改变周寿谊一生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年,他16岁,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
在广东新会的崖山,南宋最后的十万军民与蒙元军队展开了殊死决战。我们都知道结局,宋军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毅然跳海殉国。
那一天,崖山海域浮尸十万,一个延续了三百多年的汉人王朝,就此画上了血色的句号。
元朝治下的“四等人”
南宋灭亡后,周寿谊和千千万万的汉人一样,从“国民”变成了“顺民”。统治他们的是来自草原的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叫“大元”。
![]()
在元朝,社会等级森严,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来自中西亚的各族人)是第二等,北方的汉人是第三等,而周寿谊他们这些南宋遗民,则被称为“南人”,是最低的第四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周寿谊的人生进入了一段漫长而压抑的时期。他不再是天朝子民,而是被征服者。
他收起了少年时代的所有梦想和锐气,像一棵沉默的野草,在时代的夹缝里默默生长。我们不知道他以何为生,或许是耕田,或许是做了点小生意,总之,他过着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平民生活。
![]()
他娶妻、生子,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又看着孩子们的孩子出生。时间就像昆山门前静静流淌的河水,一年又一年地冲刷着他的生命。
元朝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十几个皇帝走马灯似的登场又谢幕。
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贵族,也逐渐沉溺于享乐,失去了祖辈们的骁勇。
对于周寿谊来说,这一百年,是孤独的。
他身边的同龄人,那些同样见证过南宋灭亡的老伙计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
他成了村里最老的人,再往后,成了县里、乃至整个江南最老的人。他脑海里还存着南宋的衣冠、临安的繁华,可周围的世界,早已物是人非。这种漫长的孤独,或许比亡国本身更令人煎熬。
百岁老人见龙兴
时间来到14世纪中叶,周寿谊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了。
他熬死了元朝的好几代皇帝,也终于熬到了这个庞大帝国走向衰败的时刻。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天灾人祸不断,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声势最浩大的,就是红巾军。
![]()
一开始,对于这位见惯了世事变迁的百岁老人来说,这些打着各种旗号的起义军,或许和历史上的无数次动乱没什么两样。
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个曾经灭亡他祖国的王朝,如今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在这些起义军中,一个叫朱元璋的年轻人,逐渐脱颖而出。这个出身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贫苦农民,从一个差点饿死的和尚,一步步成长为一支强大军队的统帅。
他打败了陈友谅,消灭了张士诚,逐渐统一了南方。
当朱元璋的军队席卷江南时,周寿谊已经超过了100岁。他作为一个汉人,看着另一支汉人的军队正在崛起,并且势不可挡,内心的感受一定无比复杂。
![]()
他曾是亡国奴,忍辱负重地活了近一个世纪,现在,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随后,他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
这一次,历史仿佛掉了个个儿。
八十多年前,是蒙古铁骑南下,如今,是汉家儿郎北上。北伐军势如破竹,元顺帝仓皇逃往漠北,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
这一年,周寿谊104岁。他没能活到看见南宋光复的那一天,却活到了看见一个新的汉人王朝建立的时刻。
洪武召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彰显新朝气象,提倡尊老敬贤。很快,周寿谊这位活了三个朝代的“人瑞”,就进入了这位开国皇帝的视野。
根据《元明事类钞》、《蓬窗日錄》等文献的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已经110岁的周寿谊,被地方官推举为“乡饮宾”,参加官方举办的敬老宴会。
![]()
这可不是简单的吃顿饭。这场宴会的主角,一个是开创了新王朝的雄主朱元璋(或其代表),另一个则是见证了旧王朝覆灭的活化石周寿谊。
关于这次会面,后世流传着一个非常生动的传说,说朱元璋饶有兴致地问周寿谊:“听说你老家昆山的‘昆腔’很好听,你给咱唱两句?”。
根据近现代学者刘有恒先生在《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一书中的考证,明朝早期的文献,包括最早记载周寿谊事迹的官方记录,都只提到了他因高寿被表彰,而丝毫没有提及朱元璋问他昆腔的事情。
![]()
朱元璋召见周寿谊,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向天下宣告:前朝的遗民,只要顺从大明,不仅能安享天年,还能得到朝廷的尊重。
无憾离去,看尽天下分与合
得到皇帝的嘉奖后,周寿谊的人生也即将走到终点。但他还多活了好几年,看到了更多让他欣慰的景象。
从1368年到他去世的1380年,明朝大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徐达、李文忠等名将率领军队深入草原,几度攻克蒙古人的故都和林,也就是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当年灭亡南宋的那个强大帝国,如今被新的汉人王朝打得节节败退,只能在漠北苟延残喘。
![]()
对于周寿谊这位老人来说,这些来自北方的捷报,或许是他晚年最好的慰藉。16岁时,他看到的是国破家亡,山河破碎;116岁时,他看到的却是故国光复,强敌被逐。
他用自己超长的生命,完整地看完了这场长达一个世纪的“复仇记”。
大约在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周寿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116岁 。地方志记载他“卒于乡饮后五年”,也就是说,他在享受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后,又平静地生活了五年才离去。
![]()
他的一生,真的可以说是 “无憾” 了。
他没有像文天祥那样名垂青史,也没有像陆秀夫那样壮烈殉国。他只是一个选择活下去的普通人。
然而,正是因为他活得足够久,他看到了那些英雄们没能看到的一幕:山河重整,日月再明。
他以一介草民的身份,见证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全部过程,亲身验证了华夏文明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