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中国旅游协会组织开展“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征集和评审工作。最终,经专家评审,推荐20个“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
10月30日,非遗旅游融合创新交流活动在河北唐山举办。“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在活动上带来案例精讲,林栖三十六院非遗中心总监郭云玉以《林栖三十六院:非遗乡村秀场彰显文旅新生态》为题作案例分享,现刊发现场视频及全文如下:
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用一方“沉睡”的蓝印花布,在一个即将消失的偏远山村,凭借着非遗乡村秀场生长出一个文旅新业态的故事。
![]()
![]()
首先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文化内核——蓝印花布,我身上穿着的就是用蓝印花布织造的非遗服饰,蓝印花布是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非遗记忆,它是国家级的技艺,每一步都要经历手工的制作,它有十几道工序。林栖女士常常说:一方蓝印花布要孕育,需要经过刻板、刮浆、反复的染色以及晾晒,再通过我们把灰白刮掉,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蓝白的艺术。林栖女士是金华市的非遗传承人,她常常穿着她的蓝印花布服饰走向国际的舞台,向国际传播非遗的力量。
![]()
我们项目所在的三单乡地处浙江东阳,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流传着400年的“荷花被”民俗文化。在三单乡出嫁的女儿,父母都会给她准备一床用蓝印花布制造的荷花被,寓意和和美美一辈子,是父母对子女一辈子温暖的祝福。三单乡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只有三千多人,只剩下老人,年轻人纷纷逃离。文化的丢失,传统习俗的淡化,让曾经家家户户都制作的蓝印花布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当时大量的老屋土地荒废,文化濒临失传,非遗与现代的生活逐渐的失联,我们的路又在何方?
![]()
我们始终相信非遗必须在被使用当中才能真正的存活下去。所以从2020年开始,我们在这一片废墟当中,凭借着蓝印花布的内核,打造出三十六院文化振兴、文艺赋美的共富实践之路。
![]()
我们的核心思路可以概括成为以“非遗乡村秀场”为引擎,构建文旅新生态。为什么要以秀场为核心呢?这源于我们创始人的基因,也是顺应着时代的需求,秀场是我们展现的一种形式。林栖是中国十佳设计师,也是非遗传承人,她把非遗和秀场结合,在山林当中呈现这样的形式。她敏锐地洞察到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美育经济时代,消费者甚至是年轻一代正在为审美和体验买单。乡村土土的样子是无法持续吸引人们的到来,只有有差异化、有故事性又有独特内涵的文化IP,才能让大家虽远必达,所以我们以秀场为核心打造了我们的林栖三十六院。
![]()
现在经过五年的实践,林栖三十六院已经形成了产能恢复、文化振兴、平台销售、产业融合四大环节齐全的非遗活化生态圈,有力地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带动了山村增收。2024年,我们的项目营收接近4500万,引入的品牌在地创造营收过亿,税收贡献超过1000万。所以我也想和大家讲讲我们五年来走过的关键几步。
![]()
![]()
首先第一步是我们要重塑空间,让老房子、老地方讲新故事。我们不是单纯的保护老建筑,而是要活化它们,为非遗创造一个活的场域。我们联动周边五个村庄流转闲置的房屋353间,建造17个非遗相关的工坊、3个非遗展示场馆及博物馆、20多间非遗主题民宿。我们把废弃的祠堂变成蓝印花布活态博物馆。为什么是活态博物馆呢?我们的馆前面是蓝印花布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文化展陈,馆后面是我们的工坊。我们启动匠人回归计划,让老匠人带新传承人。我们建工坊、传技艺,现在这个博物馆已经形成了集生产设计、传播传承、展示展销、旅游休闲功能等于一体的博物馆艺术村落。我们现在有蓝印花布工坊、织布工坊、染色工坊、银饰工坊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项目(工坊)集群。
![]()
浙东的村庄,它周边的山林没有任何的特色,所以为了打造差异化的文旅新风景线,我们学习国外的经验,打造内容新文旅风景线。日本的越后妻有是全球最成功的乡村艺术节,它一年可以创收726个亿。我们在去年的9月29日邀请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经过7个月15位艺术家留下20余件作品。我们打造了4.5公里的文旅风景线,这个风景线经过村庄,经过稻田,经过房屋,经过农田,我们把贫瘠的山林打造成了大地艺术节,构建我们的生态场域。在9月26日,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千人的大地艺术徒步活动,徒步运动者们沿着大地艺术的路线与艺术作品打卡,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和文旅进行了文旅的融合。
![]()
秀场是我们的核心,那如何让秀场形成差异化?因为全国有很多很多的秀场,如何打造差异化?我们把荒芜山坡打造成非遗乡村山林秀场。我们以山林为舞台,以大地为追光灯,在我们的古道旁,在我的稻田间,在我的林中,在我的村庄,在我的河道旁,走我们的非遗秀场,让非遗的种子浸润在乡民的心间,让文化复兴的种子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上。我们打造非遗美学之旅,把秀场体验和非遗研学融合起来,在自然、人文、非遗艺术中进一步实现文旅融合。
![]()
![]()
我们实操非常关键的第二步是要活化我们的非遗内容,让非遗进行古今对话。挖掘当地百年的“荷花被”文化,让“荷花被”的文化能够传播到世界,联合年轻的设计师,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文创产品、特色产品以及艺术装置,挖掘在地的文化内涵,推动非遗产品的创新。
![]()
蓝印花布的图案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我们有一句话“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无论是和和美美的荷花纹,还是多子多福的石榴纹,甚至是年年有余的双鱼纹,还有建国初期忠诚幸福、团结的图案,都代表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把这些图案转化为服装产品,转化为配饰产品,转化为家居产品,让这些产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我们邀请百位诗人走进林栖三十六院,把他们创作的关于林栖三十六院以及蓝印花布的诗歌跟图案相结合,让“图、文、意”三者形成闭环,让产品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诗歌成为新质生产力。
![]()
![]()
我们以蓝印花布的元素融入到墙面设计、河道两岸的氛围当中,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蓝印花布的多样性,也进行跨界融合,把非遗带上中国时装周,也把非遗带上全国乃至世界的展会,把非遗带到纽约时装周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之美。
![]()
非遗不是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驱动产业的IP。我们实操的第三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激活主体,让村民成为文化主角。我们启动“新乡人”带动“旧乡人”的模式,联合非遗传承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现在已经在博物馆艺术村有二十多位年轻人安居乐业,也新增了三位非遗传承学徒。我们成立“她工坊”,让闲置的妇女劳动力能够创造她们自己的收益,目前已经带动了500人就业,留守妇女每年增收1万元。
![]()
我们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模特队,模特队成员最小是23岁,最大是65岁,他们来自乡里的五个村,所有人都没有走上过舞台。一次一次的舞台让他们踩着文化自信的步伐,在节庆人流量大的时候呈现常态化的舞台。他们一次次的走在舞台上给游客去讲解,教他们走猫步。有的阿姨还跟我说,有一天他要走上巴黎的时装周去,正是这份文化自信很好地说明了非遗在乡村真正的扎根了。
![]()
![]()
我们的秀场把三单400多年的蓝印花布制作的场景重新还原在舞台上面,与《捣练图》形成一个古今对话,让艺术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感染力。我们也邀请游客进行体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在这里参与其中,体验沉浸式参与的闭环。这个(视频)是9月5号首次做的非遗+研学结合的乡村秀场,分享给大家。把非遗和秀场结合,让秀场成为非遗体验的成果展示,能够在学习当中把美丽的种子种到学生的心上。
![]()
![]()
村民、游客、新乡人从旁观者变成了文化的传承者、演绎者和传播者,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和价值的重塑。秀场不是终点,我们需要建造以蓝印花布为核心的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非遗新生态。所以以一产农业为基地,流转了山林600多亩,土地800多亩,打造有机稻田、有机茶园,为体验提供场景,为餐饮提供食材。二产是核心转化非遗工坊和共享空间。它是生产空间,也是核心旅游体验的项目。三产是以深度体验游为核心,文旅融合的深度体验路线,两天一夜的非遗美学秀场之旅。这里可观、可学、可玩、可游、可憩,把非遗文化和技艺体验+山居美育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在理想的村落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住在非遗民宿,吃二十四节气乡土宴,通过电商平台把山里的好物带到全世界。我们联合知名博主、百万KOL打造全网级IP,打爆东阳地标,吸引更多的人来。
至此在一场秀到非遗活化生态圈就完成了完整的闭环,从观赏、体验到消费,是一个全新的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乡村火了,旅游旺了,产业活了,传承续了。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年营收4458元,带动7000人次的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395万,带动八批青年返乡创业。非遗传承人也从银发集群变成青年创客。2021年到现今已经助农50万余斤的大米。
![]()
![]()
![]()
非遗的保护不是孤立的抢救,而是充满创造力的乡村振兴,乡村秀场秀的不仅是非遗的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生活美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非遗是驱动文旅新生态、赋能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
![]()
这是我们五年间获得的一些荣誉和称号,我们得到国内外的一些报道,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我们的项目以山河秀场破局,重塑非遗当代吸引力,以IP生态筑基,实现商业可持续循环,与村民共创铸魂,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
我们以文化赋美乡村,践振兴共富之路。未来我们持续以乡村秀场为核心,打造可持续的文旅新生态,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